本報記者 馬麗萍 養老問題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事關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加強與穩固。2019年10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發起“樂齡陪伴工程”,3年多來,基金會共計投入資金、物資6000余萬元,撬動各方投入超2億元;先后在江西、福建、河南、河北、山東、遼寧、甘肅等省份的鄉村資助建設“樂齡之家”1500多個,為農村留守老人等群體提供生活照料、精神陪伴、安全防護等服務,惠及10余萬農村老年人。 “樂齡陪伴工程”實施效果如何,能否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近日,在河南省太康縣召開的“樂齡陪伴工程”實施經驗交流暨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上,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建機制:協調各方形成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黨委政府、基層自治組織、為老服務組織、家庭及個人。在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看來,農村養老要破題,就要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形成齊抓共管、各盡其責的工作機制與格局。 2020年5月,基金會出臺《關于推進“樂齡陪伴——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工程”的意見(試行)》,明確建立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城鄉社區互動,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促進建立健全家庭盡責、基層主導、社會協同、全民行動、政府支持保障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 三年來,基金會充分聯合調動地方黨委、政府、工青婦、村(居)委會、村民互助組織、愛心企業等力量,挖掘與鏈接服務資源,在全國10余個省份推進建成1500多個“樂齡之家”。 充分利用當地閑置校舍、祠堂、廠房等場所建設“樂齡之家”;鼓勵有威望的鄉賢參與運營管理;發揮基層老年協會作用開展互助服務;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高齡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實現解困與脫貧雙贏……在江西省遂川縣和蓮花縣、河南省太康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榆中縣等地區,“樂齡陪伴工程”逐漸形成一套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保基本:讓農村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基本養老服務在實現老有所養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樂齡陪伴工程’啟動之初就瞄準廣大農村留守、特困、高齡等老年人面臨的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等問題。”于建偉介紹,最初調研時發現很多山區留守老人連吃上一口熱乎飯、有人陪伴聊天都很困難。2019年10月,基金會籌資400萬元,率先資助遂川、蓮花兩縣建設161家農村“樂齡之家”,重點圍繞老年人生活照料、助餐、文化娛樂活動等開展服務。 基金會綜合利用養老服務設施和閑置房屋資源,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衛生、價格公道的老年食堂(助餐點)。因地制宜采取中央廚房、社區食堂、流動餐車等形式,豐富助餐服務機制,方便老年人就餐。 此外,基金會還加強農村老年人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開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營養改善、老年癡呆防治和心理關愛行動。鼓勵和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依法通過捐贈、設立慈善基金等方式,向項目開展地捐贈體檢車和智慧醫療設備,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健康養老支持。 近年來,圍繞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務網絡、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樂齡陪伴工程”積極探索,積累了不少經驗。“吃飯、看病和精神陪伴是農村留守老人最基本的需求。‘樂齡陪伴工程’以此為出發點,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的基本養老服務,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于建偉說道。 可持續:走可持續發展的“樂齡陪伴”之路 “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存在建得起、養不起,開頭轟轟烈烈、結尾悄無聲息的現象。”于建偉告訴記者,“樂齡陪伴工程”在設計之初,就將“社會扶得起、村里辦得起、農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作為重要目標,努力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因地制宜。“樂齡之家”的建設布點從實際出發,不盲目追求數量。針對農民居住分散等情況,選擇人口聚集度相對較高、基礎條件較好的村建設示范點;對不適合建點的地方,委托村級組織、志愿者和助老員等,提供上門服務。 堅持求真務實。“樂齡陪伴工程”優先解決農村老年人吃飯、看病、精神慰藉等最基本的服務需求,不搞形式主義。提倡利用閑置場所,鼓勵已有的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延伸社區居家服務,最大限度發揮資源效用。 堅持多元參與。基金會資助一點、政府補貼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社會捐一點、老年人適當出一點,“樂齡之家”在建設和運營上堅持“五個一點”的籌資模式。有的地方還探索出自己掙一點、運營省一點的模式。例如吉林省延邊州的“樂齡之家”,結合自身優勢,開展民俗食品制作,發展養殖業,出租老年人耕地,進行菌菇采摘、花卉種植等創收活動,既減輕村集體的經濟負擔,又彌補運營經費不足,老年人還在鄉村振興中作出了貢獻。 “我們要抓住機遇,把農村老齡工作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統籌推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共同寫好農村養老這篇大文章。”于建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