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救助管理工作一頭連著黨和政府的牽掛,一頭系著困難群眾的冷暖,是社會愛與溫度的體現,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 6月19日,作為第十一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活動的全國主會場,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新站迎來了大批參觀者,他們中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公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更有社會愛心人士等,大家共同見證救助管理工作的新支撐、新力量、新成效。 光影變幻,大屏幕上一段全國救助管理工作的視頻吸引了現場所有人的目光,一個個感人瞬間不斷重現—— 2021年3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在民政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離家20多年的田某回到了故土,見到了日思夜盼的親人。 2022年6月19日,經過杭州市公安、救助站、福利院等接力救助,走失十幾年的趙某終于回到了父親的懷抱。(相關報道見本報2022年6月22日6·7版) ………… 一遍遍救助巡查、一天天精心照料、一場場尋親接力、一次次技術升級,照亮了一條條溫暖回家路。 隨著杭州主會場與多地分會場連線,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救助管理工作: 在江蘇省鎮江市,市、區、鎮、村四級救助網絡聯絡員來到市民廣場,解答群眾疑問,收集群眾意見建議; 在山東省菏澤市,救助管理站與消防部門共同開展了救助與消防宣傳,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救助管理站組織志愿者走上街頭,為流浪人員義剪并向他們發放端午禮包;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救助管理站,抖音“云直播”引得網友頻頻點贊救助管理工作; 在海南省救助管理站,主播帶著群眾“云端”參觀,并解讀相關救助政策; 在青海省西寧市,救助管理站在火車站等地設立臨時救助點,工作人員現場宣傳相關政策。 訴不盡的悲歡離合,道不盡的人間大愛。數據見證,2022年全國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共救助了75.1萬人次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寒冬季節為29.8萬人送去溫暖,炎熱夏季為15.9萬人送去清涼。“應助盡助”“應尋盡尋”“應落盡落”的數字背后,是救助管理事業“兜底線,救急難”的價值體現。今年的“夏季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再次向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困難群眾伸出了溫暖之手。 讓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身影加入到救助管理工作隊伍中。活動現場,救助管理機構青年代表一躍上臺,用詩歌朗誦的形式展現青春激情和年輕力量,更吹響了奮斗號角。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力量與社會善意正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為救助尋親插上了翅膀。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截至6月15日,“抖音尋人”共彈窗18萬次,幫助超過2萬個家庭團聚。其中,民政救助案例占比達72%。 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在利用科技力量探索更精準、更主動的救助路徑。在廣東省,平均每4個人便有1人在使用“粵省事”APP,廣東省民政廳便在“粵省事”上開通群眾自助尋親功能。該功能上線以來,已有5.4萬余名群眾上傳照片進行自助尋親。 救助者,不以山海為遠;同心者,不以日月為限。救助管理需要心手相連,才能星火成炬,溫暖每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