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孟夏時節,行走在革命老區湖南省石門縣,田間禾苗拔節、山頭果實掛枝,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青山綠水之間,石門縣通過兜牢民生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將“六助”(助醫、助餐、助潔、助購、助學、助樂)服務延伸到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實行校長、班主任、村干部、兒童主任、監護人(家長)、聯村干部“六包一”機制落實落細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賦能鄉村振興,奏響了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曲”。 “民政部門是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門,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笔T縣委書記吳興國對記者說,石門縣將黨的領導貫穿民政工作各方面,為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廣大民政干部全力爭當實干家、奔跑者,真心為民辦事、傾心為民解憂,在民生保障、民生服務上落實落細,在民生福祉、民生實踐中盡責盡力,用實際行動守護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 兜牢民生底線 讓困難群眾生活有底 記者:石門縣位于湘鄂邊界,地處偏遠山區,如何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作用,守住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助力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 吳興國: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防返貧都是重中之重。石門縣發揮社會救助在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兜底性、基礎性作用,通過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構建大核對機制、大救助體系和大幫扶格局,推進陽光救助、精準救助和臨時救助審批權限下放鄉鎮,提升社會救助精準高效的服務能力。 最困難群體的兜底保障在民政,廣大民政干部要把特殊困難群體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力推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千方百計解決他們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下一步,石門縣主要從健全三大機制入手,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群眾撐起一片天。一是不斷健全救助對象精準認定機制,加強對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以及因災等遇困群眾摸排,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二是不斷健全主動排查和數據比對機制,對防返貧監測人口、重病重殘人口等重點群體逐人逐戶開展摸排,分類建立臺賬,進行實時監測,杜絕漏?,F象發生。三是不斷健全社會救助與經濟發展銜接機制,推動救助從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保障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會融入等綜合型救助拓展,發揮好兜底保障和促進發展雙重作用,讓低收入群體鼓足擺脫困境的信心,確保他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延伸服務觸角 讓養老服務更有質量 記者:石門縣總人口約55.9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4.9萬人。如何補齊城鄉養老服務短板,守護好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吳興國:養老既是家事也是國事,石門縣委、縣政府聚焦老有所學、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等為老服務目標,努力補齊養老服務短板,豐富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鄰里互助養老等服務載體,形成數字(智慧)養老、社工駐家與“六助”服務模式,持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安全指數。 托舉夕陽紅,要下真功夫。石門縣從關注老年人生活質量出發,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今年,全縣新增機構養老床位310張,新增社區(村)養老床位100張。下一步,石門縣將持續健全以居家為核心、社區為依托、市場為支撐、醫養康養相融合的縣域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水平,優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布局,推進老舊小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適老化改造。提升養老機構的承載能力與服務水平,強化機構養老服務供給和醫養康養結合,推動城鄉養老資源深度對接,促進區域性養老服務資源延伸擴圍,讓養老服務更有質量和溫度。 共同守護成長 讓未成年人未來可期 記者:“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都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石門縣外出務工群體較大,有1.1萬多名困境和留守兒童,通過哪些舉措護航未成年人健康茁壯成長? 吳興國: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保護好、關愛好未成年人,就是在做“守心”的工作。每一個人都要肩負起責任,做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守護者。近年來,石門縣委、縣政府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帶著感情和責任抓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在政策層面、制度層面及措施層面系統發力,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開展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全面落實社會、家庭、學校、網絡、政府、司法“六位一體”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按照“時時有人管、處處有人管”的原則,縣、鄉、村三級聯動,家、校、社三方共管,實行“六包一”機制,把關愛保護送到孩子的心坎上。 下一步,石門縣將持續抓好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專項行動,形成全覆蓋、全方位的責任鏈條,及時抓早抓小抓苗頭,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陽光、健康、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切實關心關愛困境兒童,用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將關愛保護落細落小,為他們提供臨時照料、困難幫扶、法律援助、心理疏導、公益慈善等服務,讓孩子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創新基層治理 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記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維護社會和諧安寧,就必須打通基層治理創新的難點和堵點。石門縣在提升基層治理水平上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 吳興國: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石門縣按照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的思路,堅持地域相鄰、產業趨同、風俗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認同的原則,在每個村劃分一定數量的片區,在片區內劃分若干個屋場,形成以屋場為微治理單元的“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即在黨組織統一領導下,黨組織、自治組織聯動包片區,黨員、屋場員聯戶包屋場。通過黨員帶頭干、走在前,普通群眾對照學、跟著做,推出“格言治家”“家庭文明檔案”“清廉家庭”“村規民約賦能”等村民自治舉措,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打造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新格局。 與此同時,石門縣還以數字化創新,打開基層智治新通道,通過搭建以智慧黨建平臺為核心,“一門式”政務服務平臺、綜治信息平臺、“雪亮工程”社會治理平臺和基于屋場微治理單元研發的“屋場釘”村級治理數字平臺為補充的“一體四翼”數字化治理平臺,讓數字化場景在基層治理各環節、各主體中得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