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老人長期臥病在床,護理難題如何破解?高齡老人居家,安全洗澡痛點怎樣打通?機構老人患病,換床位困難怎樣解決?近年來,面對實際生活中老年人的痛點、堵點、難點,江蘇省常州市著力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緊扣民生實事任務指標,讓養老服務更豐富、更有質量、更具溫度。 適老屋、暖心餐 居家養老變“享老” 2022年,家住鐘樓區永紅街道清潭清園小區的顧大爺老兩口,圓了個長期以來的心愿——通過適老化改造,實現在家里便捷安全洗澡。老兩口都80多歲了,患有基礎病,腿腳不利索,過去在家洗澡十分不便。 2022年起,常州市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老兩口家老屋換新顏——拆除老浴缸,換上適老盆,裝上淋浴扶手和折疊助浴凳,地面做了防滑處理……“經過改造,我和老伴現在住得可舒坦了。”顧大爺說。 和顧大爺一樣選擇了居家養老的謝梅娣老人,則因為新建的工人新村第二社區老年助餐點解決了吃飯的難題。“每天中午不到11點,社區老年助餐點的送餐人員就將午飯送上門了,兩葷兩素,很豐盛。”謝梅娣老人十分滿意,“每天菜都不重樣,每頓飯還有補貼,花不了多少錢。” 據工人新村第二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為解決行動不便老人的吃飯問題,2018年開始,天寧區政府和蘭陵街道牽頭,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為轄區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務。據統計,平均每月服務轄區80余名老人。 為解決居家養老的多種痛點難點,讓養老變“享老”,截至今年,常州市已累計為1萬余戶老年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同時,全市積極構建老年人助餐服務體系,2022年新增6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助餐點總數已達304個。市民政局與財政局等8部門聯合出臺老年人助餐補助政策,通過“中央廚房+配送”、社區老年食堂和機構食堂對外開放等多種模式,提升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品質,讓更多老人吃上放心餐、暖心餐。 基本養老服務清單 解老人燃眉之急 每周二、周六,護理員陳桂英都會來到鐘樓區五星街道藍天花園社區居民老吳家,為他和兒子做按摩護理。老吳2018年患上腦梗,成了植物人,他兒子早年因意外癱瘓在床。從2022年7月開始,陳桂英每周按時上門為吳家父子做按摩護理,每次護理2小時。 “長期護理保險真是幫了大忙。陳師傅和每周四上門提供助浴服務的崔師傅,都是通過長期護理保險請來的。”老吳妻子說,去年,她得知市里推出長期護理保險,便第一時間給老伴和兒子報了名。“現在,政府每月補貼給老伴近1000元,護理人員每周多次上門服務。老伴的養老問題就不用擔心了。” 像老吳這樣遇到困境的老人不在少數,如何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養老需求?2022年,常州市民政局等14個部門聯合出臺《常州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目錄(2022版)》,聚焦失能、殘疾、高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服務需求,建立共性清單和個性清單,涵蓋市、區兩級基本養老服務的對象、內容和服務標準,突出基礎性、普惠性和兜底性基本養老服務。該養老清單中,新增了長期護理保險、健康管理服務等內容。 據統計,2022年常州市享受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的老年人達15.8萬人,上門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緊急救援、洗頭理發、助浴、送餐等。 身邊、床邊、家邊 享受高質量老年生活 “沒想到在養老機構看病這么方便!”今年86歲的吳詠楠老人入住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已經6年了。過去,她最害怕的就是跑醫院看病。入住醫養融合型的老年公寓后,老人的看病難問題迎刃而解。 老人入住的幸福天年老年公寓,在設計建設中將四星級酒店標準和適老化服務標準充分結合,同時與鐘樓區荷花池街道荷花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配備門診中心和康復醫療病區。每當遇到小毛病,吳詠楠老人便到一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藥,如果病情嚴重需要住院,就到三樓辦理住院手續。 今年以來,鐘樓區還推行醫養融合床位轉換,養老機構老人住院不再需要從養老床位搬到醫療床位,輕松實現“床邊”治療。“少了換床位的折騰,我康復起來也快了,躺在病床上幾天身體就好了。”吳詠楠說。 去年起,幸福天年老年公寓承接運營荷花池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全面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給生活在轄區的老年人帶來極大便利。家住附近的薛阿姨就經常參加老年公寓組織的社區活動,猜謎語、包粽子、做手工等十分豐富。此外,當她生病時,還可以來這里看病拿藥,進行中醫理療。 近年來,常州市全面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在業養老機構117家,機構床位2.5萬余張,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72%。 此外,常州市還加快構建“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2022年全市新建改造了10家集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鎮(街)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城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總數達32家,發揮了社區養老服務的樞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