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建國 馬 強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黨組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堅決貫徹部署要求、堅決落實重點任務,答好“必答題”、做優“附加題”,一體化提升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建章立制的水準,有力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聚焦學懂弄通,奮力提升理論學習的“熱度”。自治區民政廳堅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一思想認識的定盤星、推動改革發展的金鑰匙、辦好民生實事的指南針,做足“領學、督學、細學、活學”功夫。創新“4+2” (以廳黨組會、中心組學習會、機關黨委會、支部黨員大會作為規定動作,理論大講堂、政策解讀會作為自選動作)、“雙學雙提升”( 學理論提升政治能力、學政策提升專業能力)、“半小時研讀”學習機制,實施“8場專題輔導、2輪分組討論、2次大會交流、2場現場教學”的主題教育讀書班,落實廳黨組成員帶頭作輔導、帶頭講黨課,開創“民政之聲”有聲學習陣地,組織開展“學習楷模精神、汲取奮進力量”等主題黨日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深學細悟“必讀篇”“寧夏篇”“民政篇”等百余篇文章,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聚焦重點突破,奮力提升領題調研的“準度”。自治區民政廳堅持把大興調查研究貫穿始終,持續轉作風、察民情、強本領、促發展,建立“領導干部對口聯系、調研報告交流、調研成果轉化”等長效機制。廳黨組堅持領導“領題”、認真“研題”、高效“破題”,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帶著學習成果、帶著問題困惑深入農村、社區等基層一線,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全面調查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完整社區未來社區建設、“一老一小”服務關愛、婚姻殯葬改革創新等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破解制約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難點問題。自治區民政廳完成調研報告9篇,召開調研成果交流會2次,制訂促進主題教育調研成果轉化工作方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政系統落地生根。 聚焦急難愁盼,奮力提升暖心惠民的“溫度”。自治區民政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辦好民生實事。寧夏全力推進低保擴圍增效,截至今年6月底,全區累計新增低保對象71658人。奮力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截至目前全區今年累計發放高齡津貼7140.6萬元,惠及60218名老年人,下撥2875萬元適老化改造項目資金,完成6066戶家庭入戶評估和675戶改造。寧夏制定完整社區、未來社區建設“兩項指標”,建立部門會商機制和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動機制,選定完整社區37個、未來社區2個,緊張有序推進建設。自治區民政廳統籌落實多項重點工作,寧夏兒童福利院深入銀川市、石嘴山市等13個縣區,篩查殘障兒童360人,對符合項目條件的119名兒童分批次開展救助;制定鄉鎮(街道)未保工作站建設、加快構建全區基層未保工作網絡“一方案一意見”,推進寧夏兒童福利院升級為示范性區域性集中養育兒童福利機構。 聚焦檢視整改,奮力提升靶向施策的“精度”。自治區民政廳堅持把檢視整改貫穿主題教育始終,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廳黨組聚焦理論學習、政治素質、能力本領等6個方面,自下而上檢視查擺,梳理整改整治問題7個,制定整改措施23條,召開廳黨組會和推進會,一條一條“嚴對比”、一項一項“過篩子”,奔著問題去、帶著問題學、對著問題改,深挖問題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同時,廳黨組還印發主題教育檢視問題及整改落實任務清單,建立“兩月一查、半月一督”臺賬,實行項目化推進、清單式管理、銷號式辦結,做到措施、目標、時限等“六個明確”,對能當下改的立即改,立竿見影見成效;一時解決不了的,明確措施、時限和標準,緊盯不放、持續整改、一抓到底,確保問題“見底清零”。廳黨組書記以上率下領題調研,4次實地調研指導完整社區、未來社區兩項試點建設,帶隊深入吳忠、固原兩市,實地調查研究養老服務、殯葬改革、社會救助等群眾關切關注的問題,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實、抓到位。 聚焦建章立制,奮力提升改革創新的力度。自治區民政廳突出“當下治”、注重“長久立”,著力在常抓長治上下足功夫,健全完善了一批管長遠、固根本的長效機制。自治區民政廳健全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制度,修訂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制定自治區民政廳政策理論研究課題管理辦法,強化理論武裝,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自治區民政廳完善從嚴治黨機制,制定并印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黨組工作規則、財務管理等制度規定,堅持政治統領、規范權力運行,提升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水平。自治區民政廳建立完善養老服務保障機制,創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老年人能力評估等4項“夯基礎”制度,出臺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護理型床位建設等4項“鍛長板”措施,印發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首屆養老服務業博覽會2項“補短板”方案。自治區民政廳做實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建設,印發打造寧夏示范性區域性集中養育兒童福利機構的實施方案,聯合有關部門出臺《未成年人委托照護服務規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服務指南》等3項標準,推動市、縣(區)、鄉、村未保工作四級體系提質增效,以政策創制促進調研成果轉化、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