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象山縣民政局局長 干文熙 近年來,浙江省象山縣高度重視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工作,緊緊圍繞社會組織助力共同富裕這一工作導向,探索形成“紅社領航·象益山海”品牌,在黨建引領下,象山縣社會組織助力共同富裕的實踐不斷深化。 構建黨建引領體系??確保助力共富的正確方向 筑牢“紅社堡壘”。象山縣成立了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將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納入縣委書記述職范圍,理順縣委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兩新”工委、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等體制關系,構建“屬地管理為主、行業管理為輔、綜合黨委兜底”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行黨建入章工作,強化黨建引領;將黨建工作嵌入社會組織審批、年檢、評估、換屆、培訓、負責人選任全過程,動態實現社會組織黨組織應建盡建目標;推行社會組織管理層和黨組織班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雙強六好”考核、“指導員”選派等制度,健全黨組織參與重大事項決策機制,實現黨的領導和社會組織依法自治有機統一。 活躍“紅社因子”。象山縣制定議事規則,配備專職副書記,落實黨建經費和陣地,組建全市首個實體化運作的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兜底管理黨員125人、黨組織18個;圍繞“黨建+公益”,持續開展“6·28”社會組織黨員公益日主題活動,累計引導193家社會組織有序開展公益服務。2021年,象山縣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黨支部聯合7個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了“幸福來敲門行動”,接受公益服務點單,截至目前,受益群眾逾3000人次。 建強“紅社驛站”。象山縣以“標準+重點+若干特色”為內容,累計投入資金708萬元,大力推動“1+18”縣鄉兩級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建設,推進“紅社領航+N”黨建品牌創建活動,將之打造成為黨建工作的前沿陣地、社會組織的交流平臺、黨員群眾的溫馨港灣;依托縣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實施的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三年行動,引導支持47家社會組織深入全縣30個社區,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累計惠及群眾2萬余人次。 構建培優賦能體系??增強助力共富的內生動力 扶強社會組織。象山縣升級打造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成總面積2000平方米的象山益園,為各類社會組織提供黨群指導、專業服務等綜合性支持。近四年來,象山益園共孵化社會組織56家、公益慈善項目129個;出臺《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投入200萬元成立社區發展基金會,扎實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培優賦能行動和民政業務領域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計劃,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在參與社區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育好專業人才。象山縣依托寧波(象山)社會組織學院“紅社學府”定位,開發《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等特色教材和精品課程,持續實施社區、社會組織等“五社人員”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等“三支隊伍”素養提升工程。截至目前,線上線下累計開展培訓80余期,培訓人員6.8萬余人次;出臺《加強社會工作發展實施意見》等文件,在職業資格考試、創業等方面給予社會組織人員相應補貼;充分發揮象山益園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組織開展“一站一品一特”項目集成服務,推動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的共治陣地、專業力量等要素向基層延伸覆蓋。 建好作為渠道。象山縣常態化引導和支持全縣廣大社會組織暢通發揮作用的渠道,為社會組織助力共同富裕創造良好條件。 服務國家戰略。象山縣重點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東西部協作和山海協作計劃等部署,引導31家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投入1700余萬元助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和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服務應急保障。每遇臺風等緊急情況,全縣9支民間救援隊都會動員黨員和志愿者第一時間開展人員轉移、道路疏通、應急救援等服務。 構建扶持激勵體系??激發助力共富的動能活力 構建“五社聯動”機制。象山縣以城鄉現代社區治理和居民需求為著力點,投入268萬元資金,制定“五社聯動”專業化、項目化、菜單化服務清單,通過社會組織與社區結對共建等方式,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會慈善資源的協調聯動,著力構建“五社聯動”治理機制。 固化公益創投模式。象山縣廣泛鏈接政府、企業、慈善組織等資源,以公益創投的形式激勵社會組織在扶老、助殘等領域主動作為,以項目化為載體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縣域治理的活力。目前,全縣共有146家社會組織的279個公益項目被立項實施,投入資金460余萬元,已有近9萬人次受益。大旸公益慈善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的“暖暖的新家”項目,已為55戶困難家庭改造了生活空間;家庭服務行業協會的“亮燈暖心”老年人起居照明安全項目,為全縣老年人提供起居安全守護。 完善購買服務政策。象山縣積極向省內知名社會組織和市縣有關部門推介優秀社會組織的優勢服務項目,并推動制定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將關愛老婦女主任、社區矯正等服務內容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共涉及購買服務資金近700萬元。 構建長效監管體系??完善助力共富的體制保障 優化發展結構。象山縣樹立社會組織“又穩又好”的發展導向,強化對社會組織發起人、擬任負責人的政治和信用審查,嚴格執行“一業一會”“一地一會”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逢兼必批”的規定,聯動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黨建工作機構、登記管理機關加強新成立社會組織必要性、可行性的審查,規范準入門檻;優化社會組織結構布局,重點提高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行業協會商會類的社會組織比重;持續開展整治“僵尸型”社會組織工作,形成社會組織登記“有進有出”的工作局面。 夯實監管責任。象山縣成立了由縣委副書記任組長、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21個縣級部門和18個街道(鄉鎮)為成員單位的縣社會組織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著力健全完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黨建工作機構、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依法監管的綜合監管體制;適時采用工作會、推進會等方式,部署推進社會組織工作;實行“約談為常規、不約談為例外”的社會組織成立、法人變更、換屆負責人約見談話制度,規范社會組織內部治理;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審計機構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抽查審計力度,實現社會組織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全覆蓋;向社會公布監督管理舉報電話,依托“象山社會組織網”專設投訴舉報模塊,暢通投訴舉報渠道。 提升監管質效。象山縣強化內部監督,全面推行社會組織監事會或監事制度,健全完善制衡有序的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結構;深化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持續開展非法社會組織打擊整治、行業協會商會亂收費治理等推進清廉社會組織建設專項工作,2020年以來,依法處置3家非法社會組織,規范31個分支機構名稱問題,7家行業協會商會會費收取標準和程序不規范問題得到整改;常態化開展社會組織年檢年報工作,落實社會組織“異常活動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制度,對違規違法社會組織責令整改、給予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