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在這里,重新學習認識自己、照顧自己;在這里,摸索著與人交往、同伴支持;在這里,嘗試正常工作、融入社會……這是記者在江蘇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看到的場景。 日前,江蘇省民政廳公布122個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通過不斷優化社區康復體系布局、強化資源整合、豐富服務內容,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基本康復服務,幫助精神障礙患者更好地回歸和融入社會,減輕精神障礙患者本身以及家庭壓力。 建起122個輔助康復的“點” 家住南京市建鄴區的王女士,因患有精神分裂癥,每天都要到建鄴區莫愁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從書法繪畫到歌唱、手工,這里的康復訓練形式多樣。和初來時相比,王女士已有了不小的變化。像王女士這樣,每天到這里按時“打卡”接受康復的精神障礙患者有近40名。 “他們出院后往往沒有專業人員監護,有些人在家如果長期不服藥,可能會造成病情快速退化,更容易發病。通過到我們站點接受專業康復、心理疏導、服藥指導,以及社會化服務方面的專項訓練,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提升融入社會能力。”康復托養中心康復師舒林燕介紹道。 據介紹,康復托養中心還配備精神專科護士,對患者進行服藥監督和應急處理,每周二、周四,精神專科醫生前來開展心理咨詢和用藥指導。借助醫護人員及社工的專業力量,康復托養中心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優勢賦能三個方面的社區精神障礙服務。 今年4月,江蘇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創建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的通知》,確定122個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建鄴區莫愁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入選其中。 “莫愁湖殘疾人之家是我們創建的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今年我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建鄴區特殊困難群眾以及低保對象、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日間康復。通過這個站點幫助患者進行服藥指導、康復鍛煉、接觸社會和融入社會。”南京市建鄴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江蘇依托康復驛站、殘疾人之家等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創建了122個功能分區明確、配置服務設備齊全的省級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通過每年不少于4次的專業知識培訓,培訓超過687名專職從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工作人員。今年,江蘇還將創建100個省級社區康復服務示范點,通過專業、溫暖的服務,為更多患者家庭帶來希望。同時,各地也結合實際,進一步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模式創新探索。 鋪就一條走向健康的“路” 在常州市經開區戚墅堰街道德康驛站的輔助就業工坊里,幾名學員正在工作人員于瑩的帶領下專注地做著手頭的工作。一顆顆小珠子被繩子串聯編織起來,七彩手機鏈、小兔子擺件……彩色珠子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 在德康驛站,精神障礙患者被賦予“學員”的身份,站點的老師在德安醫院專家團隊的指導下,系統地對學員開展康復訓練,幫助他們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 除了手工串珠,康復服務工作人員還有針對性地為學員設計了一套用廢紙盒、舊衣服組裝成收納盒的工藝流程,讓他們鍛煉相互協作能力。 組裝過程也是療愈過程。通過反復地引導和教學,一些入站較早的學員專注力、自控力、社會融合能力已經得到了較大提高——有的學員從入站時怕生,到如今變得能和大伙一起參加合唱訓練;有的學員從一開始的懶散、自控力不強,到如今能夠跟老師一起跑完宋劍湖馬拉松。 “我們還給學員分配站點的工作,比如確定值日生來負責一天內的常規工作,包括分發午餐、收拾教具、打掃教室等等,從而幫助學員們樹立紀律觀念、集體觀念。”于瑩介紹道。 德康驛站由德安醫院提供技術指導,組建了包括社工、精防醫生、心理咨詢師等在內的專業團隊,提供日間照料康復服務和康復關愛服務。同時,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生活技能訓練、社交技能訓練、輔助性就業技能培訓等,促進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社會功能。 搭建一座通向社會的“橋” 幫助精神障礙患者融入社會,是建設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點的目標。 早在2016年,南京市棲霞區佑康康復指導中心就開始嘗試精神障礙康復服務進社區。“我們帶會員們去戶外開展活動,組織職業技能訓練康復,開展庇護性就業。部分康復得較好的會員,我們會鏈接社區資源或社會愛心企業,幫助他們就業。目前回歸社會的會員已有十幾人。”南京市棲霞區佑康康復指導中心院長張桂芳介紹。 蘇州市高新區楓橋街道康復驛站以“1+3”社區康復服務模式為指導,為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屬提供醫療康復服務、社區支持服務、就業指導服務。同時,不斷發掘特色亮點,激發精康人員內生動力,開展追“光”計劃、追“楓”計劃兩項亮點服務,以組建“追光文藝團隊”和“繪畫藝術團隊”的形式,鼓勵大家追求更加有意義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成立以來,德康驛站文創輔助性就業工作的開發從未間斷。為了促進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技能,以及更好地回歸社會,今年德康驛站將在培訓指導制作手工藝品的基礎上,增加售賣環節,讓制作產品的患者學員們一同參加義賣活動。通過自產自銷的模式,不斷增強其與外界社會的交流與溝通能力,達到回歸社會的最終目的。 另外,為不斷開拓精神障礙患者的就業渠道,戚墅堰街道聯合順豐速遞在街道綜合康養服務中心建設一個小型快遞分揀站,聘用驛站學員作為快遞分揀員,一方面鍛煉學員手指活動能力,另一方面也為學員們提供新的工作崗位和機會。患者學員們可以學習新技能,并將其付諸實踐,通過勞動獲取報酬,大幅提升自我認同感和社會價值感,更好地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