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雨點 通訊員 董 冉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民政局不斷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養老服務精細化水平,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讓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質量、幸福感更可持續。 匯集社會資源 打造康養福地 “這里的居住環境好,休閑娛樂形式多樣,還有醫護人員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帶著大家進行康復理療、做手指操,服務真周到。”一大早,在文昌街道敬老院內,李奶奶的兒子王智就和院里的老人們話起了家常,對敬老院的設施和服務贊不絕口。原來,李奶奶因疾病導致行動不便,王智常年在外出差,他總是擔心母親獨自在家發生危險。為了不讓兒子掛念,老人有了入住養老院的想法。王智就精心挑選了這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我留心觀察了很久,這里的工作人員專業又有耐心,母親住在這里,我心里很踏實。”王智笑著說。 據了解,長清區先后投資3656萬元,對文昌街道敬老院等7處敬老院實施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改建護理床位881張,且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機構標準。另外,還有4家民辦養老機構升級為護理院、一級中醫醫院。截至目前,全區養老機構共有護理型床位1534張。“為了讓老年人享受更專業、更優質的養老服務,長清區發揮‘醫養融合、康復助老’優勢,進一步優化照護服務,有效滿足了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目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入住率達到了90%以上。”長清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曲延璟介紹說。 打造品質康養福地,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近年來,長清區先后建成各類養老服務實體351處、養老床位8032張,初步建立起區、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其中,有9處鎮敬老院、8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0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施了公建民營,吸引社會資本4000萬元投入養老服務領域。先后培育多家養老服務組織連鎖運營鎮敬老院、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了“養老工作全社會來做、養老事業全社會來辦”。“公建民營為養老服務注入新動能。”曲延璟表示,“社會力量逐步成為長清區投資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政府‘一肩挑’轉變為社會資本共同建設。” 精細化服務 做活樂養社區 叮咚、叮咚……中午,文昌街道文昌社區張奶奶家的門鈴聲響起,這是社區送餐志愿者小王給她送午餐來了。小王熱情地跟張奶奶打招呼:“張奶奶,您猜猜看,我今天帶來了什么好吃的?”張奶奶笑呵呵地回應:“你送的啥都好吃,咱社區天天換著花樣給我們做美食,每餐都葷素搭配、營養可口,太合我心意了。”張奶奶收到的這份社區助老餐,來自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長者助餐服務站。 長清區從解決社區老人用餐難題著手,投入資金建成了10處標準化的社區長者助餐服務站,鼓勵和支持專業養老服務組織在社區配置老年人流動助餐車、老年人送餐車,定期推出“一周一元喝粥”“一周十元一菜”“周二五元套餐”“周五十元水餃”等特惠活動,讓老年人“花最少的錢享受最實在的服務”。長者助餐服務站還聯合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為有需要的老人送餐,提供暖心周到的服務。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通過養老助餐吸引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提供休閑娛樂、保健康復、日間照料、居家養老等服務,推出“一元理發”“一元洗衣”等特惠服務,還帶領老人體驗手工編織,鍛煉手指靈活度。 同時,長清區推行農村幸福院互助公益共享模式,以“五個一點”(財政補一點、村里出一點、子女繳一點、社會捐一點、自產助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破解農村低收入、高齡、獨居、殘疾、失能等老年人的養老難題。目前,全區各農村幸福院精準發揮養老服務功能,讓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滋味。 定制化清單 做實適老服務 家住萬德街道界首村的86歲失能老人馬英仁,與患有智力殘疾的女兒一起生活。不久前,長清區榮泰頤養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員開展入戶走訪時,詳細了解了老人情況,評估了老人的家庭環境和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了一套適老化改造方案,為老人增加一張護理床、一個護理墊,大大提升老人生活的舒適感。“改造后,我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了,我現在最開心的就是志愿者每周上門服務的日子。”老人笑著說。 為精準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長清區對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了摸底排查。目前,全區有4440名經濟困難老年人得到生活補貼、95名經濟困難老年人享受護理補貼。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愛服務制度,連續三年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項目,完成418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268名特殊困難老年人配備智能手環,提供防走失定位服務。為140戶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和93戶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 “為老服務永無止境。下一步,長清區將把握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時與勢,穩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讓老年人在享受養老服務過程中看到變化、觸到溫暖、感到美好。”長清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允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