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民政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黨彥寶、山東省鄒城市鋼山街道后八里溝村黨委書記宋偉、安踏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吳永華、廣州市慈善會會長蘇佩作為獲獎代表現場發言。現將發言材料摘登,以饗讀者。 播撒“愛”的種子 傳遞“愛”的力量 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 黨彥寶 我叫黨彥寶,是寧夏寶豐集團董事長、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華慈善獎”是我國慈善領域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政府獎項,能夠再次榮獲這一殊榮,并代表捐贈個人發言,我感到無上光榮。這不僅是對我們的褒獎,也是對民營企業、社會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最大鼓勵。真心感謝黨和政府、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支持和信任! 回顧發展歷程,我深知,寶豐取得今天的業績,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得益于黨和政府創造的良好環境,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由衷地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社會。在發展好企業的同時,我帶領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慈善事業,奉獻慈善力量,為國盡責、造福桑梓。 通過廣泛調研,我依托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實施教育助學,重點對寧夏考上大學的孩子進行資助,每人每年4000元,直至其完成學業。我將“助學金”改成“獎學金”,一字之變,把資助變為激勵,既緩解了受資助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又保護了孩子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有尊嚴、更自信地健康成長,在黨和國家的大好政策下,通過個人奮斗,用知識改變自身命運,進而帶動家庭改變命運。 生逢盛世,我捐助的助學項目已連續實施了13年,累計發放“燕寶獎學金”39.03億元,惠及34.52萬名西部學子,為30多萬個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對寧夏全區和甘肅酒泉全市考上大學的學生全部進行獎勵資助,資助的學生遍布全國600多所高校,已有20萬名學生畢業,奮斗在各行各業,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行業的新生力量,為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最令人欣慰的是,燕寶助學播撒了“愛”的種子,讓受資助的學生紛紛從“愛”的受益者,轉變為“愛”的傳遞者,以感恩之心、回報之行,投身各類公益慈善實踐20余萬次,身體力行傳遞社會正能量。 看到助學項目得到了黨和國家、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看到每一位受資助的孩子成長成才,我感到做教育助學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將堅定不移地做下去。此外,我還參與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投身荒漠化治理、“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以及抗疫救災等,以實際行動做新時代“實業報國、引領發展、奉獻社會、造福家鄉”的企業家。 新時代新征程,促進東西部均衡發展,人才支撐更加重要。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用心做企業,用愛做慈善,繼續把教育助學實施好,勇擔時代使命,爭當時代先鋒,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回饋社會 創造共生價值 安踏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 吳永華 我叫吳永華,是安踏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受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先生的委托,參加本次大會并代表捐贈企業發言,我感到萬分榮幸。“中華慈善獎”是全國慈善領域的最高獎項,榮獲“中華慈善獎”捐贈企業獎項,不僅是對我們集團的褒獎,更是對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充分肯定和鼓勵,這既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必將激勵民營企業進一步弘揚慈善精神、投身慈善事業、奉獻慈善力量。 安踏集團作為一家扎根中國、布局全球的體育用品企業,成立32年以來,我們一直心無旁騖做實業,認真做好每一雙運動鞋、每一件運動服,成長為中國最大、全球排名第三的體育用品集團。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創造社會價值。我們不僅致力于推動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更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安踏集團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回饋社會,創造社會價值。 體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安踏集團發起茁壯成長公益計劃,聚焦青少年體育公益,通過捐贈運動裝備、研發專業體育課程、捐建運動場、舉辦運動營等系列舉措,為鄉村青少年提供和改善健康體育運動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享受運動的快樂。計劃實施6年來,累計投入超過8.3億元,惠及31個省份、近1.5萬所學校、超過576萬名青少年。 不忘桑梓助力家鄉發展。2021年,安踏集團創始人及其家庭成員成立福建省和敏慈善基金會,承諾將捐贈100億元重點投向公共衛生、體育教育、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社區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承諾出資20億元捐建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福建醫院(福建和敏醫院),今年3月15日,福建和敏醫院已正式開工。未來五年將投入1億元,開展“和敏助學”“和敏健康援助”等公益項目,推動家鄉教育事業和衛生健康公益事業發展。截至目前,這兩個公益項目已資助750名家境困難的學生順利步入大學,已幫助300名患病群眾緩解經濟困難。 抗疫救災助力家園重建。安踏集團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捐贈款物7500多萬元,支持湖北、福建、吉林等地抗擊疫情。2021年以來,安踏集團累計捐贈1億元現金和物資,助力京津冀、河南、山西、福建等受災地區開展緊急救援和災后重建工作。 創造共生價值,是安踏集團30周年宣布的未來企業價值觀,與社會共生是集團共生價值的五大核心戰略之一。未來,我們將繼續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的重要指示,與社會共生,讓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我們相信,慈善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愿用溫暖有愛的力量,倡導更多的社會同行者,用愛心與善行回饋社會,譜寫中國慈善事業的新篇章。 用更多慈心善行溫暖社會 山東省鄒城市鋼山街道后八里溝村黨委書記 宋 偉 我是來自孔孟故里山東省鄒城市鋼山街道后八里溝村的“兵支書”宋偉。能夠獲得“中華慈善獎”的慈善楷模獎項,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我感到非常榮幸!這份榮譽,也是對熱忱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廣大退役軍人和村支書的巨大褒獎! 31年前,我從貧困家庭走出來,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立功受獎,并光榮入黨。退役后,為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我外出打工,賣過早點、當過飯店服務員、扛過麻袋、學過木工、做過泥瓦匠。在黨的好政策指引下,我創立了自己的建筑隊伍和物業公司。2005年,我臨危受命,當選后八里溝村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勇敢挑起了讓全村人過上幸福生活的重擔,這一干就是18年,從一名頭發烏黑的青年干到了現在的模樣,也讓我們這個負債20多萬元的窮村、落后村蛻變為擁有固定資產80多億元、人均年收入6萬多元的全國文明村、共同富裕村。 “小家好,大家才會好;大家好,國家才更好!”致富思源、富而有責,我理應回報鄉親、回饋社會。2007年,我將自己的物業公司和大型機械設備全部捐獻給了村集體,帶領全村排除萬難,用了11個月的時間,建起了15萬平方米的樓房,讓全體村民免費住上統一裝修、設施配套齊全的新家園;2017年,我將村集體資產中自己應得的股份分紅全部捐給了村集體和員工,為老人們增配養老保健股份和醫療救治股份,并且大病治療全額報銷,為孩子們增配撫幼培養股份,保障每個考入高等學府的孩子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作為一名退伍老兵,我始終不忘軍人本色,積極參加各類擁軍優屬慰問活動。在一次活動中,我發現本市抗日老英雄陳福祥因60多歲的兒子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后遺癥而生活拮據,于是我主動將為英雄送終、為病人尋醫問藥的任務承擔下來,在市內外尋找專科醫院,為他兒子治療,控制病情;每到節日,我都為老英雄送去醫藥費和慰問金,特別是八一建軍節,我們都會帶去鮮花蛋糕,唱國歌、唱軍歌,笑容又回到了老英雄臉上;老英雄100歲臨終前,在床邊緊緊地抓著我的手,眼角淌著淚,斷斷續續地說:“感謝黨派你來關心我這個家,有你在,我死了也放心了!”面對老英雄的認可,我下定決心,把一心向善、幸福他人作為我的畢生追求。眾心齊、泰山移,為了帶動更多人加入幫扶困難退役軍人家庭的隊伍,2022年,我捐資200萬元支持成立濟寧市關愛退役軍人基金會,并擔任名譽會長,還倡導成立濟寧市擁軍優屬協會,并擔任法定代表人,每年不定期幫扶慰問參戰退役老兵、傷殘軍人、英烈家屬等,讓更多為國家站過崗、出過力的人享有更高的尊崇和更好的保障! 回首過去,18年的公益之路,讓我收獲了巨大的幸福快樂,收獲了更多的精神財富!展望未來,我將始終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與各位慈善同仁一道,用更多慈心善行溫暖社會,唱響新時代,走好共富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多作貢獻、再立新功! 促“善融” 助“善行” 增“善效” 傳“善念” 廣州市慈善會會長 蘇 佩 我是廣州市慈善會會長蘇佩。非常榮幸作為慈善項目獲獎代表在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發言。此次“善”暖社區——廣州社區慈善項目獲評中華慈善獎,是對廣州新時代慈善事業實踐的充分肯定和鼓勵!借此機會,我謹代表廣州市慈善會,向一直以來關懷指導廣州慈善工作的各級領導、各兄弟城市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廣州市慈善會立足“人人可慈善、慈善為人人”,深耕社區慈善,全方位打造“善”暖社區慈善項目,累計籌集資金5.13億元,引導更多社區居民“向善、揚善、行善、樂善”,從社區事、身邊人做起,讓“人人慈善為人人”理念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一是激活社區慈善力量促“善融”。全面構建“慈善、社工、志愿服務三融合”的社區慈善機制,建立健全社區慈善捐贈行為、志愿服務行為的記錄制度和回饋制度,制定慈善社區評選標準,大力開展慈善社區創建行動,全市鎮(街)100%設立社區慈善(志愿服務)工作站;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2.2萬家,撬動公益創投資金超4500萬元;成立社區慈善基金930個,籌募善款超7400萬元;創建社區慈善空間1072個,開展社區微項目4222個;社區慈善資源、慈善力量有效融合、活力共顯。 二是創設社區慈善項目助“善行”。持續開展“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因地制宜開展微心愿、安居計劃等社區慈善項目,整合慈善醫療救助資金8100萬元,實現困難群眾微心愿5.54萬個、居家改造910戶、社區公共空間改造121棟,逾1.6億人次參與捐贈,慈善為民成效可感可知,社區慈善氛圍日益濃厚。累計捐贈近3.6億元打造善美鄉村項目,鼓勵引導慈善力量積極參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打造科技慈善平臺增“善效”。搭建市、區、鎮(街)、村(居)四級聯動的社區慈善互聯網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化和數字化捐贈,開展社區公開募捐項目144個,籌款金額超2200萬元;推動廣益聯募平臺入選首批全國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吸引444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發布慈善項目1075個,營造多個智慧慈善捐贈場景。 四是厚植社區慈善文化傳“善念”。注重社區慈善文化與廣府傳統文化的融合,每年舉辦慈善花市、慈善廟會、北京路慈善嘉年華等社區慈善文化活動超5000場次,持續舉辦尋找“慈善家庭”等系列活動,“人人慈善、處處可為”蔚然成風。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做深做實做優社區慈善惠民項目,在助力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等方面扛起廣州慈善新擔當、展現廣州慈善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