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神經網絡”……這些在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概念,在第五屆中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創新大會上頻頻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本屆大會于9月21日至22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舉辦。大會有哪些亮點?未來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讓我們通過幾個關鍵詞一探究竟。 創新引領 拿起毛筆,掭好墨汁,筆走龍蛇,不一會兒,“共享福祉”四個蒼勁的大字展現在大家眼前。讓人不敢相信的是,寫字的倪先生是一名失去雙手的殘疾人,他所用的手是智能仿生手,這雙手不僅能寫毛筆字,還能夠按照大腦指令完成包括開關門、敲鍵盤、沖咖啡在內的許多精細化動作。 看著這幅特殊的書法作品,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人們既被倪先生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也為科技助力康復輔助器具的成果所折服。 這些康復輔助器具是科技創新的顯著成果和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在本次大會安排的康復輔助器具創新成果發布活動中,來自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欣悅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國內康復輔助器具領域代表性企業進行了重點發布,涉及智能仿生手、數字中醫循經治療機器人、肌肉外甲—下肢步行輔助訓練設備、快速凈味床墊、輔助行走機器人、智能多功能護理床系統等多項創新科研成果、創新服務模式和創新技術產品。 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對創新成果特性特點、使用效果、受眾群體和應用情況的詳細介紹,提高人民群眾對康復輔助器具的科普認知,激發全社會投入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熱情,引領和促進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高質量發展。 交流互鑒 9月22日上午,秦皇島市園博園國際會議中心內,63歲的叢先生左手拄著拐杖,右手舉著手機,這個展廳逛逛,那個展位瞧瞧,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詳情,并拍照記錄。 “我主要想看看輪椅,還有按摩儀器。”叢先生告訴記者,有幾件產品他挺感興趣,但價格有點高。 “聽殘聯的工作人員說有參觀活動,我第一個報了名,這也是我頭一次來康復輔助器具博覽會。”叢先生表示,他在現場見識了不少平時沒見過甚至沒想過的產品,感覺非常有收獲,明年如果還有類似活動,他還想參加。 記者了解到,由于雙側股骨頭壞死,叢先生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平時拎十來斤的東西都費勁,家里買房子選的也是一樓。20多年來,無論在家還是出門,他都離不開拐杖。“走近路用單拐,出遠門用雙拐。”叢先生說,對于拐杖,他的要求就是防滑、輕便、耐用。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線,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因素,也是本屆大會研討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康復輔助器具質量體系建設技術研討會上,行業專家分別從康復輔助器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認證在康復輔助器具質量管理中的作用、康復輔助器具質量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功能性紡織材料在康復輔助器具創新發展與應用等方面作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就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質量體系建設積極建言獻策。 此外,本屆大會還圍繞智能康復前沿技術、康復輔助器具研發裝配訓練體系建設、智能養老及護理機器人技術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大家暢敘合作、碰撞智慧、探討未來,匯聚多方力量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合作共贏 “這張智能床不錯,有腰部呵護和運動恢復功能。”“我看那邊還有智能沙發,咱們過去看看。”在康復輔助器具博覽會現場,常女士坐在輪椅上,她的丈夫在后面推著她參觀。 “我是因病導致高位截癱,2016年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主要銷售養老和助殘的輔助器具。”常女士告訴記者,她參加展會一方面是想看看有什么適合自己、能提高生活質量的輔助器具產品,另一方面是想了解一下目前康復輔助器具市場的動向,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同時也想尋求洽談合作的機會,為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做代銷。 攜手共進,合作共贏。在大會舉行的精準招商洽談會上,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不僅分享了各自在康復輔助器具生產研發、技術創新等領域的經驗成果,還表達了對秦皇島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和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極大信心和投資意愿。 作為本屆大會的關鍵詞之一,“合作”不僅體現在康復輔助器具行業內,還體現在國家間。 “我們希望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交流,希望得到更多來自中國的支持。” “我們期待與鄰國加強合作,通過這種機制讓更多殘疾人受益,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國家間區域合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在本屆大會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殘疾人康復輔助器具服務合作論壇同時舉辦,來自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以及中國的殘疾人福利和康復輔助器具領域的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企業家代表,通過深入交流相關情況及經驗,共同探討今后開展合作的措施,希望用更加優質的康復輔助器具和服務助力老年人、殘疾人等有需要的群體,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