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今年7月底,北京市連續遭遇暴雨、多地暴發山洪,門頭溝區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災害已過去兩個多月,這里的災后重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門頭溝區民政部門的黨員干部職工勇于擔當、沖鋒在前,他們以頑強拼搏的工作作風彰顯民政鐵軍精神,用責任與奉獻筑起了堅不可摧的“堤壩”。 安置點內,他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 10月12日6時許,門頭溝區接濟救助事務中心(即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副主任姜川驅車奔赴河北衡水,到安置26名長期滯留人員的托養機構進行巡查。自8月以來,他這樣忙碌的腳步一直未曾停下。加大街面巡查頻次、為受困人員協調返鄉事宜、將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員護送回家、參與中心內因暴雨受損的建筑設施的改造工作……談起這次災害,姜川堅定地說:“作為一名黨員,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8月3日,姜川在安置點內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那天中午,正在工作崗位上的他接到通知,要求在13時到達軍莊鎮開展災后重建工作。姜川匆忙吃了幾口同事為他準備的蛋糕后,便立即驅車前往安置點。他迅速與相關部門對接,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各項工作。那一天,共有3批受災群眾抵達入住,姜川和同事們一直忙碌到深夜…… “去年生日時,我在疫情防控隔離點支援;今年的生日,我又來救災安置點支援。雖然沒有親朋好友在身邊,但對我而言,這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生日!”姜川說。 在安置點,姜川主要負責救助物資收發工作。不到3天時間,工作組就接收了10個批次的救助物資,礦泉水、方便面等食品及生活用品達3000多箱。為盡快將物資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姜川帶領物資小組一邊卸貨,一邊安排物資發放。在搬運過程中,他每次都會搶著搬最重、最大的那個包裹。 “他就像一團火,能溫暖、照亮身邊的每一個人。”姜川的同事這樣評價他。 24小時值守,他一天內接打近百個電話 最近這段時間,北京開啟了降溫模式。連日來,門頭溝區接受捐贈事務中心主任、區慈善協會秘書長劉軍勇忙著帶領工作人員為大臺街道、王平鎮兩個地區購置1200套棉被褥。“冬天馬上就來了,這些救災物資能幫助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在這場災害應對中,慈善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支持和補充作用,劉軍勇和同事們就是其中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近期,門頭溝區連續遭遇強降雨……我們在此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發出倡議……”8月1日14時32分,劉軍勇寫完倡議書的最后一個字后,立刻與有關人員取得聯系,通過區慈善協會、區民政局、抖音等多個渠道,將這封號召社會愛心人士援助受災地區的倡議書發了出去。災害面前,必須與時間賽跑。彼時的他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倡議書發布后,劉軍勇的辦公電話和手機就沒有停過,經常是剛掛掉一個電話馬上又接起另一個電話。即使嗓音已經沙啞,他卻仍然精神飽滿,認真接聽每個來電,聲音溫和且堅定。僅8月4日一天,他就用手機接聽和撥打了90多個電話,這還不包括辦公座機、微信等其他通信工具。 為做好捐贈物資的接收、管理和使用,劉軍勇帶領工作人員在救災物資臨時存放點24小時值守,負責物資接收、出庫工作。此后,他又建立了捐贈供需平臺,實現捐贈方和需求方點對點對接,有效提高捐贈款物使用效率。“在這場災害中,越來越多的群眾真正了解了慈善的意義,能從事這樣一份工作,我無比珍惜。”劉軍勇說。 凌晨4點,“紅色民政應急隊”在黑夜中閃耀 位于龍泉鎮的寧馨養老照料中心,地處低洼地帶。7月31日10時許,該中心西側院區的大門有被山洪沖破的風險,全院老人亟待轉移。危急時刻,門頭溝區養老服務事務中心主任安治剛帶領“紅色民政應急隊”的隊員們趕赴現場。他們蹚著漫過小腿的淤泥,用百余個沙袋壘成防護墻。推輪椅、抬擔架、用肩背,奮戰10余個小時將44名老人全部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是山洪暴發后,門頭溝區養老機構發生的最為驚險的一幕。回想起來,安治剛至今心有余悸。“那一天,將最后一位老人送上轉移車輛時已是凌晨4點多。我們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確保所有老人的安全,一個老人都不能落下!”安治剛堅定地說。 此次災害共導致門頭溝區9家養老機構、21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同程度受災。在做好養老機構災害處置與善后工作的同時,安治剛將養老機構恢復重建工作時刻掛在心上。 兩個多月來,他先后組織各養老機構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開展養老服務設施災損情況調研評估……了解各養老機構恢復重建和功能提升需求后,他又帶領工作人員根據災損特點、地域地質、用地規劃等條件,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功能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編制養老設施災后恢復重建規劃…… 10月12日,安治剛組織設計單位、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相關鎮工作人員,共同對受災機構的恢復重建設計方案進行審核。 災害面前,門頭溝區民政人擦亮政治底色、彰顯為民本色,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精神和責任擔當。為人民服務,他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