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2023年10月22日,杭州,第四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如期而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聚焦殘疾人體育健兒在亞殘運會上的精彩亮相。而在1200多公里外,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一群殘障跑者也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了當天既定的跑步鍛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而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正是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本報記者兵分三組,跟隨殘障跑者、陪跑志愿者采訪拍攝,記錄下了他們雙向奔赴、殘健融合的故事。 每個周日早上五六點,當城市還未完全蘇醒時,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以下簡稱奧森)就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段——將近3000人在紅色的塑膠道上跑步鍛煉。從少年到老者,從“萌新”到“大神”,人們在晨光中享受著“追風”的樂趣。 在這些人中,有一群身著橘紅色運動服的跑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衣服的后背上印有“視障”或“聽障”字樣,與身著“陪跑”字樣運動服的志愿者搭伴而行。志愿者在左,殘障跑者在右,而將兩人連接在一起的,是一根長約30厘米、手指粗細的陪跑繩。 一根繩,兩個人,默契配合,跑過一年四季,跑出奧森最亮麗的風景。 從活著到生活 從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甘露園的盲人推拿按摩店出發(fā),搭乘公共交通到奧森南園,需要2個小時,因此,視障跑者王東東4點就起床準備了。 王東東并不是天生視障。2000年,15歲時經(jīng)歷的一場燃氣爆炸事故,讓他陷入黑暗。“我的右眼完全失明,左眼有一點光感,能看到兩三米的距離。”王東東說,從那時起,自卑的心理漸漸累積,他不想出門、不愿見人,“每天就圍著一張按摩床轉,很少與外界接觸,一度胖到100多公斤。” 2015年10月8日,王東東牢牢地記著這個日子。那天,在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他走出按摩店,在奧森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跑步。在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東東認識了陪視障人士跑步的志愿者賀小云,從此開始了有規(guī)律、有計劃的跑步鍛煉。“通過運動,我的體重從100多公斤減到了80公斤,精力更充沛,我也不再自卑、焦慮,變得樂觀積極起來。這些年,我還參加了不少馬拉松賽事。”王東東說。 2016年9月17日,王東東首次踏上了馬拉松的賽場——世界田聯(lián)認證的金標賽事北京馬拉松。“那次,云姐是我的陪跑志愿者,我們5個小時跑完了42公里!之后,云姐又帶著我去了上海、揚州、無錫、廈門等城市跑馬拉松。到現(xiàn)在,我全馬跑了7個,半馬有幾十個。”王東東激動地介紹道,他獲得的馬拉松完賽獎牌掛滿了盲人推拿按摩店整整一面墻。 王東東還向記者展示了他手機運動軟件里的數(shù)據(jù):7年累計跑量近8000公里。“以前我只是活著,而跑步讓我換了一種活法。”如今的王東東陽光開朗,不但開了自己的盲人推拿按摩店,還成為殘障跑者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并帶動了更多視障人士參與體育鍛煉。 從獨樂樂到眾樂樂 2016年,注冊地在上海的“黑暗中對話”社會企業(yè)(中國)發(fā)起全國性視障公益陪跑項目“黑暗跑團”。項目實施至今,已在30多個城市落地。2019年10月,“黑暗跑團”北京站正式成立,賀小云成為負責人。 “成立之初,我們就立下了‘規(guī)矩’——不設門檻!不論哪種殘疾、年齡大小、有沒有運動基礎,只要殘疾人愿意,都可以參與進來,每周四、周日早上在奧森公園相聚跑步。我們還歡迎殘疾人參與志愿服務,做力所能及的后勤工作。”賀小云說。 盲人按摩師柴師傅是今年3月才加入“黑暗跑團”的。“我跑不動,就是快走,鍛煉完身心都很舒服。”剛剛走完5公里的柴師傅大汗淋漓,志愿者拉著陪跑繩帶他來到休息區(qū)拉伸。“周末來店里按摩的人多,我還要趕回去上班。”柴師傅說,“但我們不能總窩在按摩店里,也需要健康生活。” 隨著“黑暗跑團”在殘疾人體育運動圈子里的影響力逐漸提高,這個大家庭還迎來了聽障跑者、孤獨癥跑者、智力障礙跑者…… 今年61歲的劉春達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手語教師。三年前,一位聾友介紹他加入“黑暗跑團”。聽障跑者也需要和志愿者搭伴,以確保運動環(huán)境安全以及運動指令及時獲取。剛入跑團時,劉春達只能快走,漸漸地,嘗試走跑,開始跑1公里,能夠跑5公里,突破10公里……劉春達告訴記者:“通過運動,我的體重減了下來,‘三高’也沒有了。”他腰板挺直,言語中溢滿了自信和喜悅。 參加運動的很多殘疾人也都有這樣的感覺:運動后,不僅身體素質變好了,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被認可的成就感,人慢慢變得自信了,敢于和外界接觸,并漸漸融入。 從自己跑到陪著跑 經(jīng)過近4年的發(fā)展,“黑暗跑團”北京站已成為擁有1600余名殘障跑者和志愿者的大家庭。 志愿者劉楊玲和旗隆林夫婦告訴記者,他們就是在奧森跑步鍛煉時發(fā)現(xiàn)“黑暗跑團”后,先是對盲人跑步好奇,進而對殘障跑者很欽佩。“自己跑也是跑,陪跑也是跑,還能同時做公益,何樂而不為?”經(jīng)過幾次培訓和“實習”,劉楊玲和旗隆林夫婦目前帶過視障跑者和孤獨癥青少年跑步。正說著,孤獨癥青年小飛抵達集合點,他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旗隆林身邊,拉了拉他的胳膊。“我?guī)н^小飛3次,算是老熟人了,今天我們搭伴跑步。” 志愿者許現(xiàn)林是通過朋友介紹加入“黑暗跑團”的:“志愿者人手不夠,我們什么崗都做,哪里缺人就去哪里。”采訪當天,許現(xiàn)林的主要任務是陪跑,他將其中的“奧妙”向記者娓娓道來:“志愿者就是殘障跑者的眼睛、耳朵和加油站,需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呼吸、替他們觀察路上的障礙、幫他們取遞補給、及時給予鼓勵。在跑馬拉松時,兩個人還要講究擺臂幅度、步頻的配合,保持同樣的呼吸節(jié)奏,這些都要經(jīng)過反復培訓和多次磨合。” 為了更加直觀地感受殘障跑者和陪跑員之間的配合,記者蒙上了雙眼,嘗試與賀小云同拉一根陪跑繩。“需要往左時,拉一下陪跑繩,同時嘴里說一句,往左;需要向右時,我會碰碰你的胳膊,同時說一句,往右。”雖然什么也看不見,但記者能清晰感受到從繩子另一頭傳來的力量——信任、堅定與溫暖。 正是這種力量,幫助一個個嘗試邁出家門的殘障朋友撥開陰霾,更好地面對生活。 從收獲感動到相互成就 “每周兩次活動,活動前一天的下午18點報名截至。我們再根據(jù)配速和跑步距離,將志愿者和盲友配對,光處理這些信息就得花2個多小時。”賀小云介紹,活動當天,志愿者除了要陪跑以外,還要簽到登記、接站送站、配對發(fā)水、組織熱身,“一些志愿者把自己的跑步鍛煉計劃調開,將每周最黃金的跑步時間留給殘障跑者,甚至放棄3小時完成馬拉松的好成績,用4小時、5小時陪殘障跑者完賽。” “體育運動提供了一種方式,引導健全人平等、友好、自然地與殘障朋友交流,同時鼓勵殘障朋友融入社會,更好地理解世界。這是一種雙向奔赴。”賀小云說,志愿者和殘障跑者是相互成就的。 視障跑者張新生每次活動后會給志愿者按摩放松;王東東經(jīng)常從店里帶幾箱水來,分給大家喝;劉春達在開跑前,頻繁往返地鐵站,接送視障跑者;還有的殘障跑者經(jīng)常帶好吃的來,幫著編織陪跑繩……賀小云歷數(shù)件件小事感慨:“他們遇到了很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始終保持著樂觀、奉獻的精神。跟他們相比,咱們遇到的困難根本不算什么。” 王奇峰在“黑暗跑團”做志愿服務已有2年,今年北京密云馬拉松,他陪視障跑者王學麗順利完賽。如今的他更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殘障朋友。“殘疾人參與大眾體育運動的另外一層意義,是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努力生活的群體,然后思考,我們還能夠做些什么,讓他們更順利地融入社會。比如,我們可以從不占用、遮擋盲道開始。”王奇峰說。 (翟 倩 鄭 超 李 洋 周佩瑩 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