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湖南永州,古城零陵,民政改革創新活力迸發——從深入實施“五民”行動,到探索社會救助“黨建+”模式;從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到全方位提升養老服務質效;從創新基層治理機制,到發揮“慈善+社工+志愿者”作用,在踐行為民愛民理念中,讓這座城市更富生機、更具魅力。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庇乐菔辛懔陞^委書記趙立平說,零陵區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用實際行動守護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 實施“五民”行動 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記者:黨的二十大作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大決策部署。零陵區如何做實新時代民政工作,更好發揮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基礎性、兜底性作用? 趙立平: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零陵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實施“五民”行動,傾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一是初心為民。結合大興調查研究“走找想促”活動,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摸清困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憂。二是兜底暖民。聚焦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創新“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做到精準發現、精準保障、精準供給、精準幫扶。三是政策惠民。出臺惠民政策文件10余項,解決民生領域重點難點問題60多個,讓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發展成果。四是服務便民。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大民政工作格局,做到服務群眾“零距離”。五是行動愛民。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大力實施暖民心工程,用真心實意的付出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探索“黨建+”模式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記者: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零陵區在精準救助、高效救助、主動救助等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趙立平:零陵區持續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探索推行“黨建+”模式,促進基層黨建和社會救助深度融合,進一步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一是“黨建+”高位推動保精準。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相關區直部門參與的領導小組,構建區、鄉、村三級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實施兜底工程、暖陽工程、安居工程,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二是“黨建+”優化審批提質效。將全區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確認權限和1000元以下的小額臨時救助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全面落實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三是“黨建+”服務群眾暖民心。完善主動發現機制,確保1.8萬余名困難群眾均實現黨員“一對一”聯戶結對幫扶。同時,積極推行村(居)民代表常態化服務群眾工作機制,變被動求助為主動救助,變“群眾跑腿”為“幫辦代辦”,提高救助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四是“黨建+”強化監管保安全。強化資金監管、過程監管、群眾監管、公示公開,讓“陽光救助”更溫暖更高效。 積極應對老齡化 推動養老服務從有到優 記者:零陵區在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趙立平:零陵區堅持以醫養康養為抓手,通過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共享區域養老資源、整合碎片化服務,全方位提升養老服務質效。一是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實現老有所養。健全以區社會福利中心為引領,中心敬老院為支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基層醫療機構、文體活動中心為基礎的“養老醫療服務聯合體”。二是促進養老產業融合,實現老有所依。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及設施208個,構建“機構+社區+居家”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三是推進醫養結合,實現老有所康。強化“養老院里辦醫院、醫院里辦養老院”理念,成立零陵區老齡頤養中心,打造區域性醫養結合示范機構。四是實施智慧養老,實現老有所安。充分利用智能化技術設備為養老服務添磚加瓦,建成并運營零陵區養老服務指揮中心,搭建平臺與各養老機構之間在智慧消防管理、智能照護服務、遠程視頻監控、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的服務網絡,全面提升養老服務的智慧化水平。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記者:面對基層治理工作的千頭萬緒,零陵區如何通過創新治理方式尋求破題之法,讓基層治理更有效、人民群眾更幸福、社會發展更和諧? 趙立平:零陵區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網格、黨小組設在樓棟,采取分類組建、頭雁領建、共治共建、資源整建、多方聯建、示范創建、機制促建、考核督建等措施,推動資源力量下沉。全力推進“多網融合、一網通辦”,推動問題解決在一線、服務跟進到群眾身邊。通過加強對“一約四會”工作的指導規范,建立健全村規民約審核、備案公布和督促落實機制,常態化開展“好鄉風,大家議”“你的事,我來評”等活動和“五星級文明村”“五星級文明戶”“零陵好人”等評選,推進鄉風文明。同時,健全“慈善+社工+志愿者”運行機制,集中力量打造老年人“愛心午餐”項目、農村學?!懊赓M午餐”計劃、“村村通慈善公益出行”項目、“愛心助學”公益項目等慈善品牌。完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聚焦社會救助、“一老一小”、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服務高效匹配;建立556支志愿服務隊,打造一批規范化、精準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