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單人保’政策真是太好了,幫我家解決了大問題。”近日,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黑龍壩鎮頭道灣村的穆大爺感慨地說。 今年1月,穆大爺患了重病,醫療支出較大,他和老伴無固定收入。黑龍壩鎮民政辦通過與醫保合作醫療報銷窗口聯動,了解到穆大爺的情況,第一時間將穆大爺按照“單人保”政策納入低保。6月,結合穆大爺家醫療剛性支出較大、后續治療費用較高等因素,開魯縣民政局又給穆大爺發放了9600元的臨時救助金。黑龍壩鎮民政辦還與相關部門對接,將穆大爺家納入突發嚴重困難戶范圍,落實相應救助政策。 穆大爺家能夠及時獲得救助是通遼市民政局持續加強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通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今年,通遼市本級財政投入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3500萬元,為社會救助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通遼市民政局扎實開展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攻堅行動,深化低收入人口主動發現和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推動基本民生保障工作增溫增色、見行見效。 “鐵腳板+大數據” 在“找”上下功夫 家住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舍伯吐西嘎查的姜某,患有肺癌,個人自付了5萬多元用于治療,家庭生活十分困難。2022年4月,旗民政局通過自治區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在與醫保、鄉村振興等部門進行信息共享、數據比對時,發現了姜某家的情況。經核實,姜某家人均年收入6504元,符合低保標準,于是將姜某夫妻倆納入低保。鎮民政辦主動排查發現,姜某家屬于突發嚴重困難戶,旗民政局及時給予了臨時救助。 最大限度讓困難群眾受助受益,是通遼市民生保障工作的出發點和核心要義。為做好此項工作,通遼市民政局黨組定期召開會議,班子成員包片督導、重點盯辦,將社會救助擴圍增效作為年度重點民政工作壓茬推進。指導旗縣(市、區)民政局修訂完善低保審核確認辦法、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和臨時救助實施辦法等政策文件,細化具體舉措,將更多困難群眾納入保障范圍。 “我們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選優配齊嘎查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構建縣、鎮、村三級困難群眾主動發現網絡。”通遼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趙長勇告訴記者,“通過采取‘鐵腳板+大數據’的方式,民政部門及時組織蘇木鄉鎮(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嘎查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第三方力量等,全面摸排困難群眾。每周調度統計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上的群眾自主申報情況,對線下線上摸排情況分類建檔、因戶施策,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早干預+早救助” 在“救”上下功夫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單位《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從類別和標準兩個方面界定了“低收入人口”。明確規定低收入人口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困難人員。規定了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的收入和財產標準,以及剛性支出家庭的認定標準,使對象界定更加清晰、規范。 通遼市民政局持續加大低保制度落實力度,加強低收入人口認定,用好用足各項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將更多符合條件的脫貧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人、低收入家庭等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全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我們針對重病、殘疾、就學、失業等8類重點群體,落實落細低保邊緣家庭重病重殘人員單人戶納入、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單人戶納入、低保漸退期、剛性支出扣減等舉措,積極推進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做到潛在救助對象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趙長勇介紹說。 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城街道京漢新城社區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今年31歲,均為精神二級殘疾,還患有糖尿病。父母離異后,他倆與父親一起生活。由于父親有退休金,家庭人均收入超出了低收入家庭標準。按照民政部等4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規定,兄弟倆的父親今年已滿60周歲,開發區民政部門在評估認定其家庭經濟狀況時,只計算了滿足最基本生活支出的轉移性收入,對其他供養費用進行了豁免,將兄弟倆參照“單人保”政策納入低保,較大程度減輕了其家庭的醫療和基本生活負擔。 “救急難+綜合助” 在“幫”上下功夫 家住科爾沁左翼后旗查日蘇鎮寶力特格爾嘎查的銀某,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他的妻子在2019年患上腦血栓,近幾年病情逐漸加重,目前已半身不遂。該家庭以種植業為主要生活來源,由于近兩年連續遭受水災,家庭人均收入急劇下降。因為要照顧妻子,銀某也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查日蘇鎮民政辦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按政策將該家庭納入低保保障范圍。同時,充分發揮旗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民政部門將該家庭情況及時反饋到旗醫保、教育、鄉村振興等部門,積極協調落實相應的救助幫扶政策。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加大社會救助、醫療救助、低保和困難家庭保障扶持措施。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通遼市新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推行社會救助“掌上辦”“指尖辦”,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全面公示市、旗、鎮三級共120部社會救助經辦服務熱線,強化專人電話值守,確保“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及時撥付蘇木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1100萬元,并將臨時救助審批額度由3000元提升至5000元,對因病因災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暫時、突發困難的家庭,第一時間跟進臨時救助措施。在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對遭遇急難情況的困難群眾給予“先行救助”,特殊情況執行“一事一議”,臨時救助最高額度提升至5萬元。 “《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的出臺,為我們做好下一步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趙長勇表示,“我們將按照要求,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和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加強動態監測,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讓民政惠民政策惠及更多困難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