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薇 通訊員 梁永新 福建省霞浦縣是“四下基層”制度的發源地和實踐地。多年來,霞浦縣始終秉承“四下基層”這一優良傳統,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 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心關注老年人生活特別是吃飯問題。霞浦縣將做好老年助餐這個關鍵小事、民生大事作為重要工作,2020年開始建設農村互助孝老食堂,解決農村老年人特別是貧困、高齡等特殊困難老年人一日三餐“吃好飯”的“愁盼”。農村互助孝老食堂建設堅持因地制宜,依托現有農村基礎養老服務設施等資源,按照“村級主辦、政府支持、社會參與、自主互助”的原則,采用財政、集體、個人、社會“各出一點”的籌資方式,確保服務的可及性和持續性。目前,已建設125處互助孝老食堂,惠及1860人。 2022年4月,霞浦縣將老年助餐服務向城區老年人延伸,探索實行“黨建引領、民政統籌、鎮(街)主抓、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城區老年助餐工作機制。根據城區居家老年人特點,按照“五個建設、五個打造”的思路,以中央廚房為基地、長者餐廳為平臺、助餐隊伍為支撐、“三邊”服務為重點、制度機制為保障,打造“社區組織、集中配送、入戶助餐(特需老人)”的城區老年助餐服務新模式。 中央廚房 組建安全便利的助餐供應鏈 現場鏡頭:早上7點,長者中央廚房一片忙碌。幫廚張鳳琴邊切菜邊介紹:“每天早上食材供應商配送所有食材,新鮮又安全。” 為了讓老人攝取營養更均衡,中央廚房聘請了健康管理師制訂每周菜譜,一周菜品不重樣。主廚歐定敢介紹:“老年人的口味偏清淡、偏軟,我們多采取蒸煮燒的烹飪方式。”在中央廚房工作,廚師們已經習慣了精細化烹飪,比如一份葷菜的原料是肉1.5兩、素菜2兩,米飯按軟硬程度蒸兩種,還有一個清淡的素菜和湯。 9點30分,菜品陸續出鍋,工作人員開始分餐裝盒,并將需求信息標簽貼在飯盒表面,防止錯送錯拿。 為了確保老年助餐 “食”惠、美味、便利、安全,霞浦縣引進江蘇一家企業運營的長者中央廚房,按照標準設施設備、高效運營團隊、適老菜品研發、規范管理制度等要求,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供餐基地。中央廚房不以營利為目的,供餐低于同類餐品的市場價格。 中央廚房專業營養配餐師基于老年人“健康適應”和“飲食偏好”,并根據各社區助餐專員收集、反饋的意見建議,研擬每周菜譜,由烹飪團隊每天精心烹制基礎套餐、特色加餐、個性訂餐等。老年人可到社區長者餐廳登記訂餐,也可通過電話或網絡向中央廚房預訂。 社區長者餐廳 老年人的生活樂園 現場鏡頭: 10點10分,送餐員蘇揚敏開著配送車向社區長者餐廳駛去。今天他負責向東陽社區等7個社區的長者餐廳配餐。 “為讓老人按時吃到熱乎飯菜,我們按照最佳路線將十幾個長者餐廳劃分為兩條線路,兩輛配送車分頭送,半小時內就能完成所有配送。” 10點20分,配送車停在東陽社區長者餐廳門口,近30位老人已等候在此。長者餐廳助餐員高碧玉和志愿者快步上前提走餐盒,打開保溫包裝,按照飯盒上的名字,將熱乎乎的餐食擺放到每位老人面前。 “餐廳安排符合我們老年人的作息習慣,11點前要吃完午飯,閑聊一會兒,12點正好回家睡午覺。”老人們說,就餐時間安排讓他們很滿意。老人們邊吃飯邊愉快地交流,“想吃魚了,花5元加了份清蒸魚,很合我的口味。”“香菇燒肉軟爛,我都嚼得動。”“蔥油芋頭也不錯。” 高碧玉在旁邊笑嘻嘻地詢問老人晚上的訂餐安排,并逐一登記。 社區長者餐廳按照統一的適老化、規范化要求,進行裝修裝飾并配置相應設施設備。這里不僅是老年人就餐的場所,還是他們社交、娛樂的空間。 霞浦縣民政局在設計社區長者餐廳時,注重鏈接各方資源,延伸拓展服務功能,構建以長者小餐桌、適老小書柜、文娛小天地、健康小助理、生活小幫手、心理小氧吧等“六小”為主要內容,以每天、每周、每旬、每月、每季等“五每”為時序節點的落實機制,把長者餐廳打造成助老綜合服務平臺,滿足老年人的生活、文化、精神多層次需求。 “三邊”服務 不漏掉一個有需要的老人 現場鏡頭:志愿者張靈英將一份盒飯放進保溫袋,走進東陽社區廉租房二期小區,為林幼麗老人送餐上門。 “林爺爺,今天有你喜歡的滑炒肉片,快嘗嘗!”張靈英走進老人家中,打開飯盒蓋,飯、菜、湯都冒著熱氣, “嗯,真香,專業廚師做的就是不一樣!”老人豎起大拇指。 張靈英向記者介紹說:“林爺爺突發腦溢血導致偏癱,行動不便,對這些特需老人,我們提供送餐上門服務。” “兒女幫我報了名,每天午晚各訂一餐。我吃飯的問題解決了,他們也能踏實安心工作了。全家都感激黨和政府提供的暖心服務。”老人動情地說。 霞浦縣立足現有城區布局和居家老年人分布情況,積極探索并不斷調整完善,逐步建立形成了總部中央廚房、社區長者餐廳、入戶助餐(特需老人)三級配送、助餐網絡。根據方便可及和保基本、兜底線、優服務的目標要求,重點打造“全覆蓋、能送達、可持續”的“三邊”(周邊、身邊、床邊)助餐服務網絡。 每天,中央廚房配送員將前一天老年人預定的餐食集中配送到各社區長者餐廳;助餐專員為在餐廳就餐的老年人服務,并組織開展文化娛樂、保健養生等活動;對于住家較遠的本社區老年人,志愿者將餐食分送到設在他們附近的助餐點,便于他們就近取餐;對那些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則單獨登記造冊、列為重點兜底保障對象,由助餐專員或志愿者將餐食送到老年人床邊,并提供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服務。 制度機制 持續發展的強力保障 現場鏡頭:采訪中,霞浦縣民政局負責同志介紹,為了把老年助餐服務辦好辦實,他們從人員入手,建立了一支專兼職的服務隊伍,實現助餐服務專人管、有人幫。扶持政策方面,財政資金對助餐運營方進行補貼,政府對“八類”人員每餐補貼3元,縣慈善總會對特殊困難老人每餐再補貼3元,確保老年人都能吃飽吃好。在質量安全方面,為就餐人員購買了團體保險,強化日常監管和社會監督等制度,確保把好事辦好。 霞浦縣出臺激勵政策,由助老員兼任助餐專員,負責組織和服務老年人就餐及開展文娛活動;動員引導黨員干部、低齡健康老年人、社區工作者等成為志愿者,組成相對穩定的“愛心助餐團”;加強培訓,設立評選表彰機制,增強隊伍的服務意識和能力,提升價值感、榮譽感,打造一支有責任心、愛心、誠心、熱心、耐心的“五心”服務隊伍,為全面推進實施城區老年助餐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縣委、縣政府將老年助餐服務納入工作報告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對參與老年助餐服務的機構給予分類別、差異化的財政資金補助;縣政府為餐廳就餐人員統一購買公眾責任險和食品安全責任險;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構建“政府補助、企業讓利、社會捐助、家庭盡責”的老年助餐幫扶、共建體系。 依據有關法規文件要求,制定出臺《霞浦縣老年助餐服務綜合監管制度》等文件,建立“多方聯動、強化監管、科學考評”的制度機制,圍繞安全、質量、管理等方面強化源頭管控、日常巡查、執法檢查、聯合考評,鼓勵社會監督,確保助餐配餐安全可靠、運營服務標準規范,形成“幫扶與監管并重,創新與規范結合,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老年助餐服務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