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雨點 連日來,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多地迎來大范圍寒潮天氣,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大雪或暴雪,各地民政部門相繼啟動了“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以下簡稱專項救助行動),通過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加大街面巡查力度、完善應急預案等政策措施,確保流浪乞討以及務工不著、尋親不遇等臨時遇困人員得到及時有效救助,安全溫暖過冬。記者連線多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記錄下他們有速度有溫度開展救助工作的溫暖時刻。 加大巡查力度 早發現快救助 “太感謝你們了!你們送來的棉大衣和厚被褥,還有這些水和食物,不僅讓我身體熱乎了,心里也更溫暖了。”看著救助站工作人員送來的御寒暖冬物資,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的拾荒老人王大爺很是感動。 連日來,興安盟地區大范圍降溫降雪,氣溫降至零下13攝氏度。興安盟各級救助機構啟動應急預案,加大街面巡查和主動救助力度,在車站廣場、橋梁涵洞、繁華商業街、背街小巷、廢棄房屋等流浪乞討人員可能留宿的區域反復排查。王大爺就是突泉縣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的。工作人員耐心勸導王大爺前往救助站避寒,但王大爺并不愿意進站接受救助。看到王大爺將拾來的東西堆放整齊,廢棄房屋也收拾得井井有條,工作人員便將準備好的大衣、棉被、方便面、餅干以及一些常用藥品留給了王大爺,并留下了聯系方式,叮囑王大爺隨時可以向救助站求助。 “早在10月15日,我們就啟動了專項救助行動,聯合興安盟救助站、烏蘭浩特市民政局、科爾沁右翼前旗民政局,組建巡查小組開展街面巡查工作,增加棉大衣、棉被、帽子、口罩等500余套防寒、防護物資儲備,備足方便面、餅干等應急食品和常用藥品,確保寒冬救助工作期間的物資需求。截至目前,全盟共出動工作人員450人次,救助車輛210臺次,巡查了120個流浪乞討人員易出現的點位,救助49人次。”興安盟民政局四級調研員王淑梅表示。 耐心勸解化心結 溫情救助暖人心 “小乖,天氣這么冷,阿姨給你準備了些面條,吃了暖暖身子。” “阿姨,我爸媽離婚了,好久沒人叫過我小乖了……”在山東省煙臺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里,小志(化名)一邊吃著熱乎乎的面,一邊哽咽著說道。 11月17日,煙臺迎來了第一波寒潮,在雨夾雪的惡劣天氣中,15歲的小志由派出所民警護送到煙臺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 “剛到中心的時候,小志對我們很排斥,詢問他任何情況都搖頭,也不讓我們碰他的手機。”中心工作人員顏丙俠介紹,看到孩子穿著單薄、行為拘謹,值班人員初步斷定孩子應該是和家里鬧了別扭,偷跑出來的,于是趕緊找來一件沖鋒衣讓孩子穿上,然后慢慢溝通。沒多久,小志便同意接受救助。 值班人員了解到,小志是河南人,父母8年前離異,先隨奶奶生活了兩年,奶奶去世后由大伯照顧。初中畢業之后,大伯先后讓小志學習汽修、理發等技術,小志不理解大伯的用心,爭吵后外出務工。但因不滿16周歲,找工作屢屢被拒,流落街頭。 “阿姨,我就想出來掙錢,回去給老爹(大伯)買好東西,讓他知道我能孝順他……”了解到小志的想法,值班人員肯定了小志是一名孝順、懂事的好少年,同時也開導小志理解大伯的關心方式,鼓勵他要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強大。“值班人員的心理疏導逐漸打開了小志的心結。他主動給大伯打去電話,感謝大伯多年來的付出。目前,小志已被護送返鄉。”顏丙俠說。 近年來,煙臺市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中心結合專項救助行動,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先進的智能平臺、豐富的救助經驗、專業的社工服務,讓救助保護工作不僅有速度,更有溫度。 協同合作 做好回家團聚“中轉站” 11月19日17時30分,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分局東風街派出所民警接到附近群眾陳某的報警電話稱,在臨渭區解放路與三馬路十字路口,一位老人在寒風中徘徊了半個多小時,像是迷路了。民警趕到現場,詢問老人姓名、家人、住址及電話號碼未果后,便將她護送到渭南市救助管理站。 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王西軍介紹,老人到站后,工作人員發現她基本無表述能力,只會不停地打著手勢,并伴著咿呀的語音。但從咿呀語句中,能聽出她是當地人。為了盡快幫老人找到家人,工作人員立即啟動緊急尋親預案,開展人臉識別比對,僅用了40分鐘便確認了老人是住在解放街道解放路印機廠南院的吳某。在大家齊心協力的幫助下,吳老太最終與兒子郭某團聚。在接到母親的那一刻,郭某激動地向工作人員鞠躬道謝,“母親走失后,我們全家人一直在附近尋找,沒想到是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救了她!”郭某說。 近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向廣大市民發放《致市民朋友的一封信》,正式開啟為期4個多月的專項救助行動。自開展專項救助行動以來,渭南市救助管理站主動加強與公安機關、城市管理、環衛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在重點區域針對重點人群,開展地毯式站外摸排;廣泛動員環衛工人、公交出租車司機、夜間保安人員等社會力量,做好主動發現報告、街面勸導和應急救助等工作。截至目前,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43人次,護送返鄉18人,為12人提供返鄉車票,有效保障了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