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 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不久前,民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強調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區養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梅州市作為廣東省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地級市,目前全市60歲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達20.04%。幾年前,梅州市開始探索“長者飯堂”建設,通過“長者飯堂”推進助餐服務,幫助老年人解決居家社區養老難題。筆者以梅州為例,從為誰建、誰來建、在哪建3個問題出發,談談對“長者飯堂”的一些思考。 為誰建?顧名思義,“長者飯堂”主要是為老年人服務的,民政部門是保基本、兜底線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在“長者飯堂”建設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需求,比如獨居、空巢、失能、殘疾、高齡等老年人,雖然不一定能全部滿足他們的需求,但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對于如何解決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助餐配送問題,筆者認為,既可以鼓勵愛心人士、志愿者、黨員、社區工作者等參與助餐配餐志愿服務,也可借助外賣快遞人員力量為高齡病殘、不便出門等老年人開展送餐上門服務,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由政府補貼第三方實施配送餐。此外,“長者飯堂”是為滿足老年人需要而建的,要針對特殊群體對場所和適老化設施的需求,進行必要的分區就餐,保障優先排序和送餐。“長者飯堂”既要為老年人服務,也要面向社會開放,條件允許的地方可以接納老年人群體外的人群就餐,以便資源互補,更好地促進可持續發展。 誰來建?筆者認為,“政府主導、社會主辦、慈善助辦”的方式是比較可行的,采取“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點、慈善捐贈一點、個人支付一點”的方式,對困難群眾給予一定的用餐補貼,全社會共同參與,提高老年助餐服務質量。政府主導就是堅持政府統籌,沒有政府主導就沒有發展方向,國家層面出臺《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是一個非常及時的政策指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事后獎補”的方式補貼,或者給“長者飯堂”評星定級,對星級高的“長者飯堂”給予更高補貼。社會主辦則是要把“長者飯堂”的建設運營交給社會、還給市場,鼓勵餐飲企業辦“長者飯堂”,提高資源調配能力和資源利用率,避免產生資源浪費。如果只由政府負責建設運營“長者飯堂”是難以持續的,必須依靠多方力量進行專業化運營、多元化參與。慈善助辦就是要充分發揮慈善力量,因為“長者飯堂”可能建在城市社區,也可能建在農村地區,服務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尊老愛老扶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慈善力量可以較好地支撐“長者飯堂”的建設,營造睦鄰友好、和諧相親的良好氛圍。 在哪建?筆者認為,“長者飯堂”的選址,可以依托現有餐飲企業,或整合利用現有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星光老年之家、黨群服務中心或閑置國有資產等進行提升改造并厘清產權責任。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分城鄉進行差異化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在經營模式上也要“百花齊放”。城市可以鼓勵餐飲企業參與,采取“1+N”模式(1個中央廚房,輻射帶動N個“長者飯堂”),或者依托餐飲行業的社區門店設置老年助餐專區,建立“中央廚房+長者飯堂+入戶送餐”三級配送網絡,增強“長者飯堂”的二次配送功能。農村地區可圍繞人口分布情況,注重利用好祠堂老屋或村委會周邊設施等開展助餐服務。同時,農村的“長者飯堂”還可以拓展功能,與“議事廳堂”“養生課堂”“政策講堂”等結合起來,共商“公家事”,共議“大家事”,共解“自家事”。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梅州市民政局將始終以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為重點,激發社會活力,凝聚多元主體,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為老公益事業中來,推動建立更廣泛覆蓋、可持續運營的“長者飯堂”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