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人民幸福,念茲在茲;安危冷暖,夙夜在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三個格外”是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殷殷囑托,深刻彰顯出堅定的人民立場和深厚的人民情懷。各級民政部門要牢記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織密兜牢各類困難群眾關愛保障網,讓他們基本生活有保障,對他們的關愛服務更暖心,讓困難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最緊密,服務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最直接,生動體現著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傳遞著黨和政府的為民之舉、愛民之情。“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闡明了民政工作鮮明的價值取向,明確了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的基本定位。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必須站穩人民立場,時刻把困難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雪中送炭、急人之困,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幫助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關乎人民福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民政工作的職責使命,時刻把“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更加突出兜底性、基礎性,更加關注困難地區、困難群體,集中力量做好兜底性、基礎性的民生保障工作,精準保障好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困難和重度殘疾人、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特殊困難精神障礙人員、因疫因災臨時遇困人員等群眾的基本生活,堅決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困難群眾的需求也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保生存,上升到保障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這要求民政工作既要著力解決政策供給“有沒有”的問題,又要解決服務質量“優不優”的問題。新時代民政工作要把群眾關切作為工作的“晴雨表”,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度量衡”,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盡力而為,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加快推進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兒童福利和關愛保護、殘疾人福利制度,不斷補齊民生短板,把民生安全的網底織得更密、更牢、更實;同時又要量力而行,科學確定保障水平,強化精準幫扶,實現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效銜接、相得益彰。 全面小康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一個不能落。回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偉大斗爭,民政部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兩不愁三保障”和“五個一批”等重要指示要求,圓滿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的重大政治任務。展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推動困難群眾和全國人民一同實現共同富裕,民政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各級民政部門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不斷健全基本民生保障體系,托牢社會公平正義網底;要更新理念、拓展領域、提升水平,依靠人民群眾,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本民生建設良好局面,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新時代新征程,各級民政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牢把握民政工作在社會建設中的兜底夯基定位,把保障民政對象基本權益作為首要責任,把幫助各類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為重要任務,使各項民政工作更好體現黨的初心使命,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