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程 楠 12月10日,《2023抖音公益專題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自2021年11月19日字節跳動公益平臺上線以來,參與公益的用戶總人數累計超過1.8億人,愛心網友在公益平臺參與捐贈超3.6億人次,捐款12.6億元。抖音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公益領域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抖音公益相關負責人表示,公益的未來是“合縱連橫”。縱向來看,用真實有趣的內容、豐富便捷且低門檻的參與方式,帶動更多用戶了解公益、參與公益;橫向來說,多元化的參與主體、多樣化的參與方式以公益平臺為紐帶,一起助力社會問題的解決。 公益發展需要社會多元力量參與 年輕群體是公益未來發展保持活力的關鍵。為此,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160余名學生深入公益組織及受助群體,圍繞關愛兒童、保護動物、環境保護等公益議題,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抖音平臺特點進行公益廣告創作和投放,助力公益數字化傳播。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教授認為,這種實戰課學習意義非凡。一方面,在數字化的環境中,公益傳播仍需要探索,北大實戰教學希望通過數字化的傳播方式,帶動整個公益領域了解如何更好地發揮數字化技術來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希望參與的同學可以將所學理論,在實踐中驗證、反思、消化、提升,同時在公益事業的參與及體驗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運用專業知識去嘗試做些公益,這種創新的課程體驗正吸引更多人成為公益參與者。安徽淮南74歲的楊維云就是其中之一。有50年教齡的她,在抖音直播間開設了“喜洋洋拼音課堂”,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他們或不識字,或不會拼音,年齡更是從學齡前跨越到72歲,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學習拼音的熱情。楊維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參與公益事業。 在字節跳動公益平臺負責人羅海岳看來,公益平臺做內容不一定就要籌款,也可以做理念的倡導。比如,告訴大家垃圾分類為什么重要。抖音平臺可以找到有社會責任感的創作者,讓他們能在自己關心的社會領域用自己的內容創作能力做更多的事情,這就是公益平臺能輸出的新能量。 “感性公益”已深入人心 想要使公益提效,除了網絡的信息傳遞外,公益內容還應該像血液一樣流動,不斷更新,讓公益傳播形成社會化、大眾化的生態循環模式。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教授王振耀認為,抖音公益所做的正是“感性公益”,用生動的內容傳遞信息、知識、感情、凝聚力,深入億萬家庭,形成抖音公益特色。 蒙新河貍生活在新疆阿勒泰烏倫古河流域,可能很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有人一直默默用行動守護著河貍的生存與繁衍。初雯雯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初雯雯想通過拍攝短視頻讓更多人感受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可她后來發現,野生動物保護是一項系統且龐大的社會事業,需要凝聚公眾的力量共同完成。于是,初雯雯發起成立了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河貍,初雯雯在抖音開啟了河貍直播,用短視頻分享河貍的日常。蒙新河貍這一稀有物種,漸漸地走進大眾視野。無數網友開始關心河貍的生存以及其他野生動物的繁衍,自發加入并支持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累計在字節跳動公益平臺為阿爾泰山野生動物捐款490萬元。 “我每天都能在抖音里面收到很多私信,都是在問怎樣成為自然保護工作者。所以明年我們準備在救助中心開展公益性培訓,把野生動物救助的經驗、科研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對于下一步的工作,初雯雯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 從報告中記者看到,類似初雯雯這樣的優秀創作者還有很多。達人、明星、媒體等構成的創作者群體,在抖音用內容傳播公益美好,他們創作的公益內容涵蓋視頻、圖文、直播等,合計達107萬條。 愛心與需求對接釋放公益當量 抖音創作者@高妹愛攝影的本名為楊鑫,曾因免費為大山里的老人拍壽照,并拍攝記錄短視頻上傳至抖音而登上話題熱搜榜。 楊鑫為山區空巢老人帶去心理安慰和精神幫扶的善舉,感動了無數網友。同時,她也是字節跳動公益平臺捐贈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銀天使公益項目執行人,許多抖音視頻中都添加了銀天使等助老公益項目入口,讓更多人在了解助老公益的同時,也為項目捐贈款物。 2022年2月18日至3月底,“抖音公益直播季”線上活動面向公益機構、抖音創作者發起直播助力公益的活動號召,鼓勵創作者與公益項目人員連麥共創,助力公益傳播。116位創作者以及包括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在內的45家公益機構,通過直播展現真實的公益場景,吸引廣大用戶了解真實發生在身邊的公益議題并參與其中。66個公益項目參與了此次直播季活動,涵蓋鄉村振興、生態環保、扶困濟難、教育、公益文化等多個領域。340多場直播吸引超970萬人走進直播間,許多感人的公益項目在活動中被大眾知曉。 抖音把自己比作愛心“中介”,連接的是公眾的意愿和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如果雙方離得足夠近,就能把他們精準有效地黏合在一起,釋放公益當量。 截至2023年10月,已有超1370家公益組織入駐抖音公益,共有1500多個公益項目在平臺上發聲。抖音公益成為一個融匯內容、技術、產品的“萬花筒”,通過創新能力組合,折射出助力公益組織活動提質增效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