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近年來,湖南省常德市健全主動發現機制,拓展深化“物質+服務”救助方式,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筑牢基本民生底線,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做實做細兜底保障是困難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底線任務和基本要求?!背5率忻裾贮h組書記、局長楊文惠說,常德市扎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斷完善城鄉統籌、分層分類、精準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在推進體制機制更完善、服務管理更便民、功能發揮更有效上下功夫,在促進政策集成、部門協同、能力提升上求實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 推進擴圍增效 體制機制更完善 今年8月,家住常德市武陵區長庚街道青林社區的鄭先生患了重病,妻子因要在家照顧兩位老人和兩個孩子無法外出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和街道辦事處民政專干入戶核查,及時給予鄭先生家臨時救助,并按程序納入低保范圍,保障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鄭先生一家人得到及時救助是常德市各級民政部門推進低保擴圍增效、切實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常德市各級民政部門采用小范圍集中培訓與實地分批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到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業務指導和培訓,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各地以村組為單位全面開展摸排,對可能符合條件的群眾進行登記。各鄉鎮(街道)對摸排上來的對象,逐一入戶調查,做到“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 常德市民政局副局長沈緒國介紹,該市保持社會救助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并適當調整優化,持續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重度殘疾人、重大疾病患者、受災情影響比較嚴重的困難群眾等納入監測范圍,及時篩查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低收入人口。通過增強部門協同配合和資源統籌能力,因地制宜將“按戶施保”和“按人施?!毕嘟Y合,不斷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主動發現、政策聯動,讓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扶盡扶。今年1月至11月,常德市為20.36余萬名困難群眾發放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資金7.22億余元,為特困人員發放照料護理費1898萬余元;通過積極推動低保擴圍增效,認定低保邊緣家庭2500戶,將其中2400人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為60歲以上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設了5548張家庭養老床位。 優化簡化程序 服務管理更便民 及時有效、方便快捷地為不同類型困難群眾提供精準和溫暖的“救助套餐”,是確保他們在共同富裕路上“不掉隊”的重要路徑。 前不久,桃源縣民政局通過線上預警發現,家住熱市鎮彰善村的小楊被診斷為精神二級殘疾,符合低保擴圍增效政策。鎮民政辦工作人員隨即上門了解情況,得知小楊此前購置了一輛用于家庭生計的汽車,如今因病已無力運營,兩個孩子還在上小學,家庭支出靠妻子在村里公益崗位的收入維持。按照相關程序,小楊一家被納入低保與后續幫扶范圍。 津市市精準推進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工作,事關困難群眾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臨時救助、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家庭經濟狀況認定申報等事項,均實現了“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 聚焦數字賦能,常德市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實現了社會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目前,全市通過推行“互聯網+救助”,實現數據信息實時共享,定期開展數據比對,推進各類社會救助業務“協同辦、掌上辦、網上辦”,將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反饋時限壓縮至5個工作日、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時限壓縮至19個工作日。 常德市民政局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救助科科長陳本喜介紹說,常德市全面推進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今年已實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審核確認權下放到鄉鎮(街道)直接辦理,提高了工作時效,使救助經辦流程更加快捷。各鄉鎮(街道)建立備用金制度,全面落實“急難型先行救助”“一事一議審批”“急難發生地施救”等措施,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提升整合能力 功能發揮更有效 社會救助無小事,事事連著民心、點滴增進民情。常德市在群眾需求中找準工作著力點,聚焦分類施策、精準救助、有效幫扶,用更多具體細致的舉措讓困難群眾有了依靠。 從去年6月開始,鼎城區針對孤殘兒童這個特殊困難群體,在完善政府兜底保障的同時,由區領導、區直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社會力量等組成100余個關愛小團隊開展關愛行動,通過日常關愛、持續陪伴、針對性幫扶,推進社會救助和慈善幫扶有效銜接,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不幸被燒傷的小賀是受益者之一。在政府有關部門、保險公司、燒傷整形醫院、慈善組織的合力救助幫扶下,小賀于今年7月4日順利完成手術,逐步回歸到正常生活,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澧縣通過完善“黨建+網格治理”實現精準救助,推進“黨建+黨員聯戶”實現主動救助,促進“黨建+全民參與”實現溫暖救助,發展“黨建+一站式服務”實現高效救助,讓“黨建+社會救助”品牌越來越亮。 臨澧縣委托專業機構開展特困人員護理等級評估認定,實行一人一檔、動態管理。通過智能化設備和信息平臺,常態化關注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生活起居情況,對照護人員實施培訓后上崗,有效提升特困人員的生活質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石門縣在提升救助服務能力上求突破,在困難群眾較多的村(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聽民聲、察民情、解民困,運用“五社聯動”等機制,推動救助從單一的物質救助向物質保障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會融入等綜合型救助拓展,發揮兜底保障和促進發展雙重作用。 今年以來,常德市發揮社會力量對社會救助的補充、拓展和延伸作用,引導近1800萬元慈善資金用于幫扶解困和慈善助學等,惠及困難群眾5200余人。 常德市切實擔負起兜底民生保障的重大政治責任,在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中聚焦前端預警排查,發力中端分類救助,拓展后期關愛幫扶,讓困難群眾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