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蔣 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民政工作作出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通過系統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上海民政在持續學習中深化理解、真信篤行,進一步提升了對民政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也對今后更好開展民政工作創新實踐明確了思路和方向。 做好民政工作,要始終堅持“國之大者”的政治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政工作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立足于“國之大者”,切實履行好兜底責任,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就是民政部門的政治擔當。 從履行兜底責任來說,民政部門應當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兜住,要針對各類困難群體、困難情形,不斷完善相關保障制度和工作機制;二是兜準,要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加強數據比對,力求精準,做到無遺漏、無差錯;三是兜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研究確定合理有效的救助幫困水平,切實發揮兜底保障網的作用,填補民生保障制度空白。 從夯實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來說,民政部門作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應當積極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發展,發揮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主體、重要基礎細胞的作用。近年來,上海民政部門積極優化社會組織登記流程,減材料、減時間、減環節。2023年,我們積極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社會組織成立一件事”改革,為社會組織成立登記及后續開設銀行賬戶、刻制印章、社保繳費等事項提供“一口申請”協同辦理,進一步優化社會組織的發展環境。今后,要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培育扶持與規范監督并重,使更多優秀社會組織產生出來,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做好民政工作,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點、價值支點、實踐原點,更是新時代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價值遵循。 上海民政始終注重以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標準改進公共服務,始終注重把踐行正確政績觀落到為民造福上,在工作推進中多做“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的價值判斷,而不是簡單做“好不好做”的技術判斷。比如,2023年6月1起,上海婚姻登記在往年實現“全市通辦”的基礎上實施“跨省通辦”,雙方戶籍均不在上海的新人(戶籍屬于納入“跨省通辦”的21個省),只要一方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就可以在全市16個區任意婚登中心辦理婚姻登記。上海是一座外來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為做好這項工作,上海民政精心構建信息系統,強化數據核對,優化窗口服務流程,克服了一系列技術困難。目前,全市辦理跨省婚姻登記數量占總登記量的近五分之一。此舉為在滬奮斗的外地戶籍年輕人減少了奔波、提供了便利,更讓他們增強了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群眾滿意,就是民政工作的價值所在。 做好民政工作,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實干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問題新挑戰,推進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工作方式和套路,必須敢破敢立、敢闖敢試,用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實踐,解決發展中的難題,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 比如,要主動順應科技發展的大勢,善于學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履行民政職責,實現服務理念、方法、載體、過程等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推動提質增效。上海作為深度人口老齡化城市,隨著“9073”養老服務格局基本成熟,要進一步加強養老科技產品、業態、服務模式的研發創新,不斷推進場景應用,以養老科技新動能促進養老服務新發展。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業務也要針對傳統救助對象明顯減少、臨時遇困人員類型多樣的新情況,研究更有效的工作方法,真正為有需要的群眾送去幫助、解決難題。 下一步,上海民政將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把學習熱情轉化為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狠抓落實的不竭動力,不斷推動上海民政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