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張 琦 于 爽 慈善組織作為第三次分配的主體,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探索慈善組織如何長效下沉鄉村,激活鄉村振興合作網絡治理機制和路徑,成為時下亟待回應的社會問題。筆者以山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的C項目為例,探討慈善組織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
山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成立于2016年9月,是具備公開募捐資格和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5A級慈善組織?;饡浞职l揮公募平臺作用、鏈接社會各方資源、提供優質服務,將項目下沉到鄉村,嚴格監管社會募集資金項目實施,為社會各界參與公益慈善和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優質的渠道和規范的公益平臺?;饡C合實力強,項目實施嚴格規范,輻射范圍廣,截至2022年年底,累計接受社會捐贈資金75557.08萬元,撥付社會公益慈善和鄉村振興資金71742.36萬元。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基金會及時響應、設計開展C項目。項目涵蓋鄉村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服務設施改善、鄉村生態旅游、兒童教育保障、婦女就業支持等領域,致力于打通鄉村治理各個節點,以開發式的振興理念,落實可操作、可實施的項目。同時,精準對接第一書記和鄉村致富帶頭人,尋找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項目,并利用互聯網面向全社會募集產業支持資金,對第一書記幫包村產業項目進行規劃指導。截至2022年9月,C項目已連續實施6年,累計籌集社會專項資金近3000萬元,帶動社會資金支持6000多萬元,幫助180余個鄉村振興項目,在鄉村產業、組織、人才、文化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產業振興
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產業模式
“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產業模式。2020年,在C項目的大力扶持下,Y村探索出了“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產業模式,注冊成立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高標準養豬基地。同時,成立黨支部支持產業發展,建立各項規章制度,為下一步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在C項目的支持下,Y村生態養豬產業運營良好,村黨支部干事創業勁頭足,合作社運行順利,村內養殖農戶積極性很高。
“產品帶產業”模式。2018年,C村項目籌集資金18萬元左右,建設一座冬暖式大棚進行食用菌栽培。該項目在C項目團隊負責人支持下,由山東省農業產業體系食用菌創新團隊栽培崗位專家青島農業大學團隊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和保障,由省派第一書記、省派扶貧工作隊隊員及C村書記、12396科技信息服務站站長負責管理運營,由鎮人民政府扶貧辦公室負責全程監管和指導。除食用菌栽培外,還篩選出“包金梨”、花卉苗木、金銀花、黃煙、丹參等一系列產品帶動產業發展。 組織振興
支持組織發展
合作社品牌化建設。S行政村于2020年在C項目團隊和第一書記支持下,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以黑玉米訂單種植為基礎、以傳統鮮食玉米加工、饅頭制作為紐帶、小規格標準玉米穗專供林下散養雞的全產業形態,同步實現“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的延伸產業鏈。合作社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了傳統農戶家庭經營存在種植規模小且有品無標的問題,還通過技術、渠道、資金等合作,推動了農戶生產的集約化進程。
村辦企業帶動產業發展。T村所在縣金銀花栽種歷史已有200多年,是中國著名的金銀花產地,但村民發展思路滯后,僅將金銀花作為原料,直接賣給藥材批發商,利潤微薄。2019年9月,在C項目團隊的支持下,其第一書記申請啟動資金10萬余元,帶領村集體注冊了村辦企業,申領了營業執照。將T村歷史文化與企業“健康食品”的理念相結合,設計并注冊商標,申請注冊了商品流通條形碼。 文化振興
文創產品帶動經濟發展
新型文創產品的發掘。W島多年來致力于旅游業發展,但由于交通不便、產業單一,當地經濟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在C項目團隊支持下,W島堅持“兩條腿走路”發展文創產品產業。一方面將文創產品迎進來,將村民送出去學習荷美韻工筆畫,學成回來后再教授其他村民,既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也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將文創產品送出去,依托旅游業,設計出MINI版的漁船,制作成標準板塊,吸引親子家庭手工組裝。
傳統文創產品保護。布藝手工是W島上的布老虎非遺項目,在第一書記走訪下,發現島上有一位87歲的老人,擅長做布老虎,但由于年事已高,制作布老虎的手藝面臨后繼無人的情形,第一書記為尋找傳承人,設立該項目。把布料做成半成品,讓孩子和成人以游學的方式參與到布藝制作中,在研學的隊伍中發現有興趣傳承該手工藝的人,為老人拍攝制作視頻,當作教學片,并購買原材料,推動人們傳承這一手工藝。 人才振興
發掘鄉村致富帶頭人
鄉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帶頭發展。Y縣盛產一種天然中藥材—黃荊子,這種藥材產量極大,但收購者不多,只有少數留守老人和婦女才會采摘,一天只能收入十幾塊錢。2017年在C項目團隊扶持下,鄉村致富帶頭人Z成立了枕頭扶貧加工生產車間,帶動當地15名留守婦女就業,改善了15個家庭的生活條件。
農村留守婦女電商培訓。隨著農村空心化,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態愈加嚴峻,這關系著農村的發展與穩定。電子商務的發展對農村留守婦女難就業問題帶來了新思考。L市農村電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籌備專項資金,聘請專業電商運營師資團隊,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及一些有強烈培訓需求的人群組織專業化、系統化的電商技能培訓,讓農村留守婦女掌握電商運營技巧,自主創業。 生態振興
打造綠水青山
L村位于肥城市西北部,村中流傳呂洞賓在此修仙的神話傳說,村廣場有供奉呂洞賓的純陽寶殿,村委院子正西邊400米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8年,肥城市實施“竹綠礦區”行動后,L村綜合考慮向C項目組提出申請,依托原生態資源,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項目組和第一書記推動下,通過專家咨詢,并且進行圍墻建設、鋪設地磚、古宅修繕、涼亭等建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生態建設。
綜上所述,基金會長效下沉鄉村,通過多主體協同的網絡治理激活了第一書記、村“兩委”、村民、慈善組織、企業和政府等治理主體聯動,解決鄉村治理中人力短缺、信息不及時和不對稱、鄉村治理碎片化等基層治理難題,賦能鄉村治理,有效解決鄉村治理的難點和痛點問題。
一是助力慈善組織拓展鄉村振興路徑。在探索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各類慈善組織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專業優勢,為鄉村發展匯聚了不少能量?;饡鲁拎l村,改變以往慈善組織開發項目僅僅聚焦于某一個側面,或就某一個群體展開的特點,尋求鄉村治理中的真問題,集合社會資源因需而治,拓展鄉村振興新路徑。
二是助力鄉村治理。在以第一書記為核心的黨建引領下,以具體的項目為核心去推動和激發村“兩委”、村民、慈善組織、政府和社會資源的多個主體協同聯動。不僅賦能各個主體活力,還將整個治理網絡打通。同時,基金會提供的社會資源賦能鄉村治理,可吸納社會各方力量助力基層治理,讓鄉村有更多精力為村民提供精準化服務,提高鄉村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專業性。
三是助力村民幸福感提升?;饡鶕椖恐写迕竦恼嬲枨螅鉀Q問題,因地制宜地開發產業,通過經濟收入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在物質和精神方面讓居民的幸福感持續提升。 [作者王鑫系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公益慈善學院)副教授,張琦系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公益慈善學院)碩士研究生,于爽系山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