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德苑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于 2016 年 9 月,同年成立黨總支,累計入駐和孵化社會組織52家,服務管理黨員 35 名。中心推行社會組織黨建與業務“雙孵化”模式,推動轄區社會組織向規范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黨建引領、平臺孵化、服務支撐”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有效路徑,全力打造“威海紅帆·經心益民”社會組織黨建品牌。
聚焦黨建賦能,做好“引、聯、融”文章。中心黨總支在西苑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探索實踐“12343”黨建工作法,以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為主線,以公益項目、公益平臺為載體,以更加完善的中心運行機制、培育機制、淘汰機制為抓手,凝聚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等各方合力,發揮三個作用,即擴大社區志愿力量覆蓋面,增強社會組織服務居民、參與治理的能力水平,提升轄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心定期舉辦“愛在益起”主題交流活動,構建社會組織黨建和公益服務“雙融入”機制,引導社會組織在實施服務項目過程中,鮮明亮出黨組織旗幟和黨員身份,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的“貼心人”。截至目前,中心先后榮獲“威海市黨建工作示范點”“威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威海市紅色引擎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聚焦人才培養,做好“選、育、培”文章。中心以所轄5個鎮街為單位建立骨干人才庫,優先將社會組織黨員、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負責人、社區社會組織骨干納入其中,組建了一支容納332人的人才隊伍,實行動態管理。中心常態化開展“創益家”賦能培訓,每年邀請省內外經驗豐富、研究深入的專家學者和行業帶頭人授課,通過理論賦能、專業指導、經驗分享,對骨干人才實施層級培育,同時設立一對一輔導及實地項目督導機制,提升社會組織人才的服務專業化水平。以公益創投、社區微創投為載體,探索“1+1+1+N”即1名社區書記+1個社會組織+1個社區社會組織+多名志愿者的社區服務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例如,中心孵化培育的威海市堅果公益服務中心,已從1個備案社區社會組織逐步成長為獨立承接市級各部門公益項目的專業社會組織。
聚焦三級聯動,做好“聚、管、用”文章。中心強化區、鎮街、社區(村)三級社會組織樞紐平臺聯動建設,被評為山東省社區社會組織創新示范基地。2018年起,中心聯動各級100余家社會組織定期開展“公益善集”“生活大篷車”便民服務進社區活動,為居民提供60余種便民服務,年均服務1萬余人次。同時,建立社會組織項目管理、跟蹤、評估機制,確保社會組織承接項目的規范化和高效化,帶動社會組織集聚發展。2023年,中心爭取到市級項目資金22萬元,帶動5個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及100余個社區社會組織,在特殊群體關愛、參與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一小一老”服務等方面開展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的公益服務,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一鎮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發展格局。(孔?非 谷文君 張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