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主題為“益校同行,安全相伴”的“益校計劃”項目總結會在北京房山區夏村小學舉辦。
據悉,“益校計劃”由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在2021年聯合發起,是重大自然災害后支持災后重建和素養教育的專項公益項目,3年來已累計投入資金1.7億多元,支持了330所鄉鎮學校開展災后重建工作。2023年暑期,超強臺風“杜蘇芮”造成京津冀閩地區多所學校受災,“益校計劃”及時響應,總計投入6000萬元,其中4588萬元用于支持北京市門頭溝、房山、昌平、懷柔4區共24所學校進行災后恢復重建。 從“平安開學”到“開學平安”
本次活動所在地夏村小學是接受捐助修繕的代表學校之一。2023年7月洪水肆虐時,該校成了附近區域受災最嚴重的學校之一。為了保障學生在9月1日平安開學,短短一個月間,經歷重創的夏村小學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完成了救災和修繕,“孩子們按時開學了。教室是新的,桌椅是新的,多媒體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夏村小學的許淼老師說道。
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王建光在發言中介紹,基金會啟動了應急救災工作機制,積極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援助。其中“益校計劃”通過建立“企業+基金會+政府+受災地區”協同工作機制,在北京市教委、各區教委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精準對接、快速落地,有效助力受災學校新學期順利開學、平安開學。
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秦楠在活動中闡釋了“益校計劃”的資助理念和成果。她表示,項目秉承“精準務實、快速響應、著眼未來”的理念,從2021年起,累計響應救災4次,支持330所鄉鎮學校進行災后重建工作,捐建144間“益童美好空間”教室,為20所學校提供了安全教育課程。
總結會當天,“益校計劃”京津冀閩專項活動的最后一期安全教育訓練營也在現場落地。在夏村小學的操場上,該校4—6 年級的學生在講師和字節跳動志愿者的帶領下,分別參加了自制應急救生衣、千斤頂抬升、毛毯擔架計時賽、家具防傾倒、結繩大比拼、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使用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7項安全教育活動;教室里,1—3年級的同學們則通過學習線上安全課程,增進了對防溺水知識的了解。 持續探索災害救助長效模式
據了解,2023年強降雨災害發生后,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宣布捐贈1億元,為京津冀閩等受災嚴重的地區提供緊急救援。作為該筆捐贈中的重要項目,“益校計劃”除重點資助夏村小學等受損嚴重的學校開展大規模修繕外,還通過線上線下安全教育活動等,支持學校完善防災備災工作。
事實上,這并不是“益校計劃”的第一次行動。“益校計劃”源起于2021年7月,重點幫助河南暴雨中因災受損的鄉鎮學校修繕和重建,資助不幸遇難或受傷的師生。2023年9月5日,“益校計劃”獲評民政部頒發的第十二屆“中華慈善獎”。
在災后重建方面,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益校計劃”已在2021年7月河南水災、2021年10月山西水災、2022年9月四川瀘定地震及2023年京津冀閩水災發生后響應救災四次,累計投入資金1.7億元。
在防災教育方面,“益校計劃”則通過與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公益項目“少年急救官”合作,在房山區、門頭溝區的20所學校開展了線上安全教育課和線下安全訓練營活動,配置了200個應急包,共計為約2000名學生提供安全教育服務,幫助學生培育風險識別和自救互救能力,助力學校安全教育水平提升。
“益校計劃”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希望與受助學校建立長期聯系,為學校匹配合適的資源,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支持災后重建及關注受災學校長期發展的長效模式。(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