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

時間: 2024-01-23 09:01   來源:中國社會報

本報記者   蘇天真

安徽省馬鞍山市老年人口占比達22.2%,“吃什么”“怎么吃”成為居家老人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2019年以來,馬鞍山市抓住入選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契機,探索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努力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吃上“暖心飯”。如今,全市已建老年食堂(助餐點)323個,其中城市199個、農村124個。

聚焦需求,合理規劃布點

雨山區是馬鞍山市中心城區,現有29萬人口,60歲以上老年人約占21.4%。區民政局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陶彩云告訴記者,該區依托第三方機構,2021年租賃國企閑置的1900平方米房產建設“中央廚房”,全力打造“中央廚房+助餐點+送餐上門”老年助餐服務模式。

記者走進雨山區“中央廚房”,只見配備齊全的蔬菜農殘檢測、加工、烹飪、分餐間,一體化智能消毒區、自動清洗區、冷鮮庫區域等,“明廚亮灶+互聯網管理”有力保障了食品安全。餐食裝箱后,工作人員用送餐車配送到44個社區(村)助餐點。除了配送在“中央廚房”炒制好的菜品,還配送一些凈菜,在各助餐點現場炒制,以提高菜品口感。

目前,雨山區平均每天為4120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務,其中,500位老人為送餐上門,由全區2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員工負責送餐。

市民政局副局長陳仁龍介紹,馬鞍山市依托全市智慧養老綜合服務指導中心、各級養老服務中心(站)和助老志愿者,采取線上線下問卷、入戶調查等方式,了解全市各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需求。在此基礎上,2019年市財政投資1000萬元,選擇20個退休人員較多、對老年助餐服務意愿較高的社區,先行開展助餐服務試點。2021年,馬鞍山市將社區助餐服務工程納入全市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市級重點民生項目和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主城區逐步推廣。

馬鞍山市在有配建場地的社區,投入專項資金,依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站等養老設施,建設助餐服務場所;在配建場地不足的社區,利用閑置的社區用房、物業用房等設施改造成社區助餐服務設施。2019年以來,全市利用36處閑置設施建設區域性老年助餐“中央廚房”和社區助餐設施,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惠民便民,豐富服務功能

“午餐有蘿卜燒肉、木耳西蘭花、青椒干絲、西紅柿雞蛋湯,大米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我們老年人吃飯不愁了。”當涂縣石橋鎮萬濟村村民唐峰在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用餐后高興地說。萬濟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是馬鞍山市首家農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

“中心主要為60周歲以上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及60周歲以下重度殘疾人提供助餐服務。”萬濟村黨支部書記谷春花介紹說,按照“一葷兩素、一湯、一主食”標準配餐,目前收費標準4元—8元不等,根據年齡、困難類別提供相應的就餐補助。

萬濟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配備了消毒柜、膳食加熱等設施,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等上墻公示,每周公布菜譜,食品留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讓老人吃得安心、放心。

萬濟村老年助餐服務中心是馬鞍山市老年助餐服務的一個縮影。

馬鞍山市按照“政府貼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的原則,對老年人就餐進行優惠,財政按照每餐不低于1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各類套餐價格平均低于社會用餐價格2元—4元。同時,推出老年助餐卡,實行優惠疊加,并邀請不同層次的老人參與價格制定、套餐配置工作,滿足差異化需求,最大程度讓群眾得實惠。

馬鞍山市從2021年開始探索個性化配餐,鼓勵助餐服務企業統籌配置廚師、服務人員等力量,優化菜品搭配,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就餐需求。

馬鞍山市還依托全市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開發訂餐微信小程序和手機APP,老年人本人或親屬均可通過網絡訂餐,不斷提升老年助餐服務的便利性。

馬鞍山市在各助餐服務中心(站)實行專業配送的同時,還整合街道、養老機構及志愿者力量,為行動不便的320余名高齡、孤寡、失能老人上門送餐。截至目前,全市累計上門送餐18.78萬份。

規范引導,完善保障措施

制度精準發力推動老年助餐服務發展。馬鞍山市制定出臺了《馬鞍山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對政府推動和支持社會力量為老人提供助餐等生活照料服務、合理布局社區食堂老年助餐點等提出剛性要求,同時將助餐服務設施納入養老服務設施專項布局規劃,保障老年助餐服務項目推進實施。

馬鞍山市對利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存量用房新建或改建的社區助餐服務中心(社區食堂),市財政按照每家12萬元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對新建或改建的社區助餐服務站(助餐點),按照每家3萬元的標準補貼。助餐服務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等享受民用價格優惠政策。

據陳仁龍介紹,在老年助餐服務規范管理過程中,市、縣(區)兩級市場監管、民政等部門先行介入,出臺食品安全工作指引、助餐服務場所建設要求,指導助餐服務機構建立覆蓋食品生產、配送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監管機制,做到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保障老年人健康與安全。助餐機構普遍實行“六公示”,即人員健康證明、收費價格及對老年人的優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小餐飲備案、一周食譜上墻公示。創新示范評定機制,對運營較好的助餐服務機構在獎補發放等方面給予傾斜,日均就餐50人以上的運營獎補標準為每年5萬元、50人以下的為每年1萬元,促進企業規范化運營。

在政策的引導、推動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助餐服務。以馬鞍山公益素食館為例,這家社會組織致力于為老年人以及特殊群體提供素食及各類助老志愿服務。他們推出的三菜一湯、四菜一湯惠老套餐分別不高于8元和10元的標準,同時開發19元標準的自助餐,通過宣傳引導,平均每天吸引600余人前來就餐,把營收的10%用于彌補老年助餐成本。

“我們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老年助餐服務。讓政府部門搭臺,社會力量參與,經營主體大展所能,促進形成資源的融合聯動,共同把社區食堂這件好事辦好。”陳仁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