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新
1月12日,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洋基金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海洋基金會理事、監事及有關代表共28人出席會議。會議由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新春主持,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呂濱理事長所作的《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工作報告》,聽取了副理事長、理事、監事關于海洋基金會未來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由潘新春作會議總結講話。
呂濱在工作報告中指出,海洋基金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以“匯聚不同文明,高歌和合發展,攜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工作主題,將各項工作有機融入全力服務于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全球海洋治理、構建藍色伙伴關系、海洋青少年人才培養和弘揚發展海洋文化等國家戰略之中,全力動員和組織國內外資源和力量,齊心協力,攜手同行,全面完成了2023年各項工作任務。 開展海上絲路藍色經濟行動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各海上絲路項目推進實施;二是全程參與“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與首場中外媒體吹風,參加人民大會堂開幕式,承辦“海洋合作專題高峰論壇”并在專家對話環節作主旨發言,會議期間會見柬埔寨環境部部長楊·索帕勒一行;三是海洋空間規劃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綜合業務平臺掛牌運行;四是組織編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已由柬埔寨政府頒布實施,成立中國—柬埔寨海洋空間規劃聯合實驗室;五是與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聯合舉辦“太平洋島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與藍色經濟發展海外研修班”;六是主辦“2023海洋空間規劃高級研修班”;七是與印度尼西亞海洋事務與漁業部簽署了海上絲路項目合作備忘錄,舉辦海洋空間規劃與藍色經濟發展研修班。 開展海上絲路海岸帶評估行動促進海岸帶區域可持續發展
一是發布覆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46個國家的《“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2022)》;二是在2023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發布《“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2023)》,覆蓋區域擴大至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48個國家;三是建立了“‘海絲’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實驗室”,舉辦實驗室學術國際研討會。 開展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貢獻海洋綜合管理科學方案
一是牽頭實施的《加速海洋空間規劃在西太及鄰近地區的實施》“海洋十年”行動項目工作有序推進;二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提交了加入《“海洋十年”合作伙伴》申請材料;三是聯合主辦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國際啟動大會”;四是會見了聯合國海委會官員,基金會提出了開展“十項工作”助力“海洋十年”行動計劃,海委會對此高度贊賞;五是積極參與《融通科學、管理與社會參與:助力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多圈層動力過程及其環境響應的北極深部觀測》《數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等“海洋十年”行動計劃。 開展藍色伙伴關系行動推動雙邊合作走深走實
一是組織我國相關海洋機構與東非、南亞、南太平洋地區、加勒比海、南美相關國家建立了藍色伙伴關系,開展了務實合作;二是基金會作為“RCEP智庫聯盟”成員單位舉辦了“第二期RCEP框架下藍色經濟發展能力培訓班”;三是與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就雙方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四是聯合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 開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助力沿海招商引資高科技項目
一是與歐洲薩馬加戰略咨詢公司搭建了藍色經濟合作平臺;二是積極參與了國家經濟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組織的沿海重大項目的策劃、選址、環評等咨詢與評估工作;三是組織開展了海洋有關重大問題研究,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出了咨詢建議;四是共同舉辦了“2023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論壇”“藍色牧場與深遠海養殖發展戰略論壇”。 開展海洋國際交流對話行動凝聚不同文明和平發展力量
一是聯合主辦了“博鰲亞洲論壇南海主題分論壇”;二是聯合主辦了“第三屆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國際研討會”;三是基金會作為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理事單位,聯合舉辦了“2023年深海科學與技術培訓班”;四是承辦了“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研討會”;五是聯合主辦了“2023年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2023永續海洋論壇”“2023年國際海洋爭端解決與國際法研討會”;六是聯合主辦了“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防災減災合作研討會”,聯合發布了《氣候變化下小島嶼國家海平面上升狀況(2023)》報告。 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推動美麗海岸海灣建設
一是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專項基金”,實施了“大鵬灣海域人工增殖放流項目”;二是開展了第七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組織22個沿海城市有關單位,進行了110余場形式多樣的活動,清理垃圾約6.9噸,3700多個家庭志愿點、1萬多名志愿者參與活動,300多家媒體作了跟蹤報道;三是“美麗海洋公益行動”取得豐碩成果,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贊揚及評審專家的充分肯定;四是召開了沿海海洋社會公益組織研討會。 開展海洋青少年人才行動培養青少年厚植家國情懷
一是新增4所學校加入海洋育苗項目,向8所學校捐贈海洋圖書館,為19所海洋育苗項目學校捐贈了第二批海洋圖書,南太平洋島斐濟的南太孔子學院成為海洋育苗項目第一個海外落地的學校;二是召開了校長工作現場交流會,來自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5所海洋育苗項目學校校長參加會議;三是開展海洋知識競賽暨海洋研學活動選拔賽;四是為12個省(區市)的18所海洋育苗項目學校173名考入海洋院校的學生發放“勵志深藍”獎學金;五是開展了第二期海洋管理與涉海外交知識進高校系列講座。 開展宣揚海洋人文精神行動激活中國文明海洋文化生機
一是聯合主辦了“全國大中學生第十二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1114所學校提交32315件作品參賽;二是主辦了2023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和中國海洋水下無人智能技術高端學術論壇;三是啟動了第14屆全國海洋知識競賽,決出一、二、三等獎以及“南極獎”“北極獎”“大洋獎”3個獎項。 開展海洋重大問題研究行動推動海洋治理重大問題解決
一是圍繞全球海洋治理問題,開展《海洋命運共同體與國際海洋法發展》《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中國行動方案研究》等工作;二是圍繞海洋合作與管控問題,開展《海洋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東海問題研究》《東北亞海洋合作戰略研究》等工作;三是圍繞其他重大問題,開展《我國濱海核電發展與布局研究》《南海濱海核電站冷源取水口生態災害暴發規律研究》等工作。 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推動基金會事業快速發展壯大
一是根據黨中央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統一部署,扎實開展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二是黨支部領導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三是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經常講黨課、學習時事政策,學習業務知識;四是認真落實“三重一大”制度,把握好基金會的重大事項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項目安排與大額資金使用;五是積極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參觀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六是支持韶山毛澤東圖書館開展“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數字館和紅色影像廳建設。
呂濱表示,2023年確定的各項任務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得到了國內外業界肯定,為基金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共建“一帶一路”、海洋強國建設等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總結講話中,潘新春指出,海洋基金會積極組織國內國際資源與力量,不斷拓展和充實“十大行動”內容,已經成為凝聚國內外資源與力量的大平臺,成了設計大項目并為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全球海洋治理服務的大平臺,成了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匯聚中國世界和平力量的大平臺,成為引領合作伙伴單位參與國際國內大項目并促進自身發展的大平臺。他強調,2024年海洋基金會要辦好四件大事,一是辦好“海上絲路國際合作論壇”,發布“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倡議”,建立“海岸帶綜合管理與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聯合體”,簽署海洋領域合作協議,發布中國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公共產品;二是辦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與世界經濟論壇等機構共同搭建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對接中國市場;三是辦好“美麗中國·美麗海灣·美麗海岸論壇”,以第八屆凈灘活動為基礎舉辦系列活動,提高公眾保護海洋意識,推動實現“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景象;四是辦好“中國海洋文化論壇”,將中國傳統海洋文化轉化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創新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