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作為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省份之一,江蘇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優化提升工作。近年來,江蘇省認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構建高質量“蘇適養老”服務體系為抓手,統籌謀劃、系統施策,持續推進全省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養老事業、養老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以淮安市為例,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建成在運營養老機構196家、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85家、社區助餐點399家、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38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還有一些客觀問題有待推進解決。比如,在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管理層面,服務質量不高、主動消費不強、專業人才流失等問題依然存在。具體表現為: 一是服務資源供給不夠多元。養老機構服務一般以基本生活照料為主、康復護理為輔,專業醫療康復、情緒疏導、社交及行為認知介入少,很難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能夠滿足棋牌娛樂、圖書閱覽等簡單服務,但在醫療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服務方面大多處于空白,且存在城鄉養老服務資源供給不均衡的問題。 二是機構運營質效有待提升。農村敬老院服務理念滯后,服務保障水平整體不高。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基本依賴政府購買服務,老年人主動購買較少,養老服務消費市場不活躍。 三是專業人才缺乏持續供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主要以醫療和護理團隊為主,缺少社工師、營養師、康復師等多類專業人才。此外,養老從業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專業水平不高、工資待遇不高、勞動強度較大等問題,導致養老從業人員難“引進來”更難“留得住”。 為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養老服務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注重城鄉均衡與資源整合。堅持以標準化、示范性、區域性為目標,優化整合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在城市社區,通過新建小區配建養老服務用房、調劑閑置資源等方式,選擇距離老年人較近、方便到達的地方建設養老服務設施,依托現有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養老機構等設施實現功能復用。在農村社區,進一步推進農村敬老院等公辦養老機構從單一住養服務向醫養融合、區域協同、跨社區居家服務等綜合方向提升,有效改善養老點位選址難、用房難和存量資源碎片化等難題,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務資源,實現“點位優、服務好”。 第二,注重建設質量與運營質效。鞏固拓展養老服務監管效能提升成果,健全完善與養老服務機構實際運營質效相統一的補貼制度,鼓勵縣(區)引入品牌化養老服務企業連鎖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從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服務成效等方面制定考核細則,量化得分,分級補貼,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盤活養老服務市場,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幫助更多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活下來、活力好”。 第三,注重典型選樹和人才培養。江蘇省探索構筑學歷教育、實習實訓、職業培訓“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在全國建設首家本科以上學歷的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率先建立養老護理職稱體系,養老人才向專業化、高層次發展。淮安市要根據省民政廳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理論+實操”“學習+模擬”“練兵+比武”的優勢,結合安全生產和服務質量等重點內容開設線上線下培訓渠道,持續發揮好“市五一勞動獎章”高規格人才激勵和競賽機制作用,不斷選拔優秀人才,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人才發放持證補貼、入職補貼以及特崗津貼等獎勵,讓更多優秀養老服務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作者系江蘇省政協委員、民進淮安市委會主委、淮安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