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換助聽器電池、宣傳防詐騙知識、聯系裝配假肢……2023年9月以來,重慶市北碚區民政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困難長者安心守護社會救助服務項目。在民政部門的指導和鎮街的支持下,承接此項工作的社工機構招募培訓指導助老員,為240戶分散供養特困老人提供居家助老和電話慰問服務。截至目前,助老員幫忙送醫買藥、處理家中瑣事2000余次,電話問候1000余次。 探訪慰問,暖心關愛在身邊 家住朝陽街道解放路社區新石坑小區74歲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常軍(化名)老人因患病導致行動不便,他膝下無子女、身邊沒親人,少與人來往,常年待在家中。助老員王躍的到來,讓老人的生活有了改變。“王躍總是惦記著我,感覺身邊多了一個親人。”常軍說。 今年38歲的王躍自2023年9月起,負責包括常軍在內的30戶、47位分散供養特困老人的探訪服務,每月要到每戶老人家探訪兩次、打慰問電話一次。 記者了解到,助老員的工作包括:隔三差五送菜上門,代買的肉切好放好;整理家中雜物,打掃完衛生帶走垃圾;詢問病情和用藥,準時準點代買藥品;聽老人講述從前的經歷,給老人講解安全知識……每次上門探訪都在增進了解,每個電話都在加深感情。 “助老員要有孝心、責任心、熱心,還要熟悉特困老人所在的社區(村)環境。”說起最初挑選助老員,社工機構相關負責人干偉溢表示,在天府鎮、朝陽街道、水土街道等鎮街的支持下,有18人報名,經過線上線下兩輪面試,最終確定了8名助老員。 在助老員上崗之前,社工機構對他們進行了5次培訓,介紹項目基本框架,帶領助老員梳理助老服務的總體思路,講解入戶探訪內容、要求和技巧,此外,還講解了相關惠民政策。 朝陽街道民政和社區服務辦負責人陳艷明表示,助老員上門探訪,給老人送去了最需要的關愛。 上門宣講,惠民政策送到家 1月9日一大早,水土街道大地村助老員周小紅,來到同村住在山上的周正(化名)老人家。 一進門,看到69歲的周正在整理撿來的柴火。周小紅見狀伸手就抱起一捆搬進了柴棚,一邊干活一邊問:“最近天冷,您的肺氣腫有沒有犯?” “沒有。” “那也得多注意啊。前些天村里組織防詐騙宣講,民警都請來嘍,您下山不方便,我來和您說說。” “要的,要的。”周正耐心地聽著。 2023年12月19日,社工機構指導并幫助周小紅組織了一場“安全防護進萬家”宣傳講座,邀請民警專門為村里的老人講解冬季家庭防火、防觸電等安全知識。 “村里住得近、腿腳方便的老人都到村委會聽了講座。”周小紅說,住在山上或者行動不便的老人,她都挨家挨戶發了宣傳單,上門作了講解。 離開了周正家,周小紅又急匆匆地趕往同村65歲的周斌(化名)老人家。周斌右小腿截肢、行動不便,周小紅一直惦記著幫他安裝假肢。在一次培訓中,周小紅得知國家有政策可以為符合條件的困難殘疾人免費裝配假肢,就告訴了周斌,并幫他填寫了申請表。1月15日,周斌到區里裝配了假肢。 據北碚區低保中心工作人員楊鴻維介紹,助老員和老人接觸得多,更了解老人生活中缺什么少什么,幫助他們盡可能多地了解國家的惠民政策,可以高效實現“政策找人”,讓主動發現更精準。 主動服務,專人專心護夕陽 “看鏡頭、抬頭,對,堅持一下。”2023年11月8日,助老員萬婷到天府鎮五新村80歲的傅強(化名)老人家,通過“重慶救助通”微信小程序的人臉識別功能幫助老人進行了身份認證。 當天,萬婷還探望了同村出院不久的王元(化名)老人,提醒老人可以申請臨時救助。老人拿出住院期間的各種票據,問道:“你幫我看看這些票,哪些能用上?”萬婷很快幫助老人整理好了票據,臨走前提醒老人:“您記得把票據給鎮里的民政干部啊。” “要用好用活政策的‘船’和‘橋’,幫助困難群眾走出困境。”2023年,在北碚區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工作推進會上,副區長李綱提出工作要求。區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童師靜介紹說,此前全區分散供養特困老人探訪服務已連續開展了3年,2023年,區民政局以“五社聯動”和“互聯網+救助”為服務途徑,探索專人專心的探訪服務機制,讓特困老人多了一份守護。 “提高分散供養特困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質量,是我們加強分散供養特困老人照料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體現了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成效。”北碚區民政局副局長王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