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農村移風易俗重在常抓不懈,綿綿用力,成風化俗,堅持下去,一定能見到成效。移風易俗,所謂“移”便是摒棄那些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所謂“易”則是改變那些貌似根深蒂固、實則適時當改的傳統陋俗。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村喪葬習俗改革的重要任務,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對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強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等作出部署。 回眸深化殯葬改革工作,各地區各部門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動殯葬移風易俗,讓風俗“小改變”帶來文明“大提升”。記者近日采訪了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何正標和山東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二級調研員劉東,聽聽各地是如何推動的。 記者:請簡要介紹一下近年來推行喪葬習俗改革的總體情況和實際成效。 何正標:近年來,江蘇省分兩批將南京市高淳區等26個地區確定為喪葬禮俗改革試點地區,發揮殯葬服務機構、城鄉基層組織在殯葬文化培育方面的作用,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推廣現代文明殯葬禮儀;各地把殯葬移風易俗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把殯葬禮儀規范納入村規民約和居民自治章程,大力培育文明殯葬新風,推動殯葬活動由重物質重形式向重精神重內涵轉變,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厚養禮葬、文明祭掃的觀念漸入人心。 劉東:2023年,我們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喪葬習俗改革試點工作,山東省民政廳、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發布了《山東省“禮安齊魯”喪俗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并先后確定了30個“禮安齊魯”喪俗改革試點地區。全年指導各級機構舉辦了2247場、共計38.26萬人次的紅白理事會成員培訓,覆蓋率達100%。此外,我們還發布了關于“禮安齊魯”系列觀摩活動的通知,組織有條件的村觀摩殯葬改革成果270場次,各地也提倡舉辦“追思會”等,更好地發揮了人民群眾在殯葬改革中的主體地位,推動文明禮葬成為時代新風尚。 記者:在推進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實際工作中,關注了哪些細節?有哪些創新做法? 何正標:實踐中,我們全省堅持以先進的殯葬文化理念,引導人們逐步改變傳統祭掃方式,將重心轉移到精神傳承上。通過推行墓價形成機制,實現公墓可持續發展;開展林草地與生態安葬地復合利用,解決用地難題;推進公益性立體墓穴建設,高效利用公墓;制定獎補政策,實施散墳平遷減量機制;制定墓穴、骨灰堂格位循環利用機制等措施推進改革。同時,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突出村規民約作用,激發紅白理事會活力,讓文明殯葬、生態安葬、厚養禮葬成為群眾自覺行動的一部分。下一步,我們將持續以文明健康、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強輿論宣傳,通過先進設施、優質服務、惠民舉措和有效保障,贏得群眾的認同和支持;鼓勵群眾將深情緬懷和弘揚良好家教家風結合起來,從心理上崇尚和接受厚養禮葬,深入開展殯葬領域政策培訓和宣貫工作,通過召開“逝有所安”工作推進會,嚴格喪葬禮俗改革試點單位評估。 劉東:2023年,我們出臺了省級文明殯葬工作標準,啟動全省“禮安齊魯”喪俗改革宣傳活動,拍攝國內首部反映殯葬改革工作的院線電影《櫻桃崮下》,指導沂水、博興等地持續深化移風易俗殯葬改革試點;相繼培育出肥城實行深埋不留墳頭、壽光推進農村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嶗山倡導文明祭祀、慶云改善禮葬觀念、東營推動綠色殯葬、巨野推行喪事一碗菜等殯葬改革經驗做法。同時,在全省推廣沂水經驗的過程中,我們注重“抓兩頭、促中間”,對殯葬改革工作滯后的棗莊、聊城等地,加大明察暗訪力度,推動殯葬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針對當前農村地區對文明禮葬的認識程度還不夠高的現實,一方面加強殯葬移風易俗宣傳教育引導,多維度開展移風易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殯葬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通過推出更多殯葬改革惠民便民等服務舉措,培養現代殯葬新理念、新樣本和新機制。 記者:如何看待喪葬習俗改革與殯葬文化傳承和建設文明鄉風之間的關系? 何正標:江蘇省一直非常重視增加殯葬服務的供給和發揮殯葬禮儀的撫慰作用,大力規范文明出殯活動、規范服務市場管理,把人文關懷、綠色生態落實到殯葬工作各個環節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殯葬服務需求。目前,全省節地葬比例達90.7%,立體式葬法占比31.6%,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生態葬,這對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各地還充分依托殯葬服務紀念設施,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集數字化、智能化、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相結合的殯葬文化傳承平臺,培養了一批殯葬新文化建設示范地區,通過先進的典型示范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此外,各地積極推進“身后一件事一次辦”改革,逐步形成“互聯網+殯葬服務”新業態,讓移風易俗和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力量。 劉東:殯葬改革重在移風易俗,改變厚葬薄養、違規建墓、骨灰裝棺再葬等不良喪葬陋習。時下,殯葬改革內容涉及新的殯葬禮儀形式和傳承載體的探索,以法規取代陳規、以公序取代亂象、以良俗取代陋俗、以自覺行動取代無序行為、以標準規范活動,通過傳承逝者的優良家風和良好品德,激勵后代努力奮斗并為社會作出貢獻。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回歸殯葬的公益屬性、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方式,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在殯葬領域的痛點和難點問題,形成現代的、文明的、理性的、進步的喪葬習俗,推動新時代殯葬事業健康發展,穩步推進“逝有所葬、遷有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