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化為大海里的一條魚,遙望著遠方的你,看海天一色,聽風起雨落,憶往昔與你相聚的美好時光……”4月2日,一場以“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為主題的2024年浙江省臺州市清明海葬活動儀式在椒江區江濱公園廣場舉行,為56位海葬逝者送行。本次活動由臺州市民政局、臺州市椒江區人民政府主辦,椒江區民政局、臺州市殯葬協會承辦,各縣(市、區)民政局、臺州灣新區社會發展局、浙江祥泰禮儀服務有限公司協辦。 “終于圓了老人的心愿” 當天一早,浙東千里海塘紀念碑前,藍色主題展板、地毯把現場營造成了藍色海洋,主舞臺前除了鮮花簇擁,還特意設置了由船帆、船錨、漁網、貝殼、海星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擺件組成的共祭臺。家屬們從各地聚集而來,有拄著拐杖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手拿鮮花稚嫩懵懂的孩童,除了本地區市民外,還有五湖四海奔赴而來的家屬。 為了完成父母落葉歸根的心愿,程先生一行花了3天時間驅車從2000余公里外的蘭州趕到現場。程先生父母對家鄉有很深的眷戀,在這里出生,并生活、工作過很長時間,父親在解放戰爭時期還在此作戰過,后來為了支援西北建設舉家搬遷到蘭州。“終于圓了老人的心愿,就當他們出海旅游了。” 邱先生一家十幾位親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這次海葬儀式,送別他的父母。近的來自武漢、鄭州、南京、寧波等地,遠的則從新西蘭、加拿大遠渡重洋而來。邱先生表示,臺州是父母的老家,老人生前就明確表示過想要采取海葬的方式,響應國家倡導的綠色環保號召。盡管有些不舍,但孩子們還是尊重了老人的遺愿,并相約去瞻仰黃岙里公墓刻有逝去親人姓名的海葬紀念碑。 羅先生一家6口從江西景德鎮趕來,送別他的老父親。盡管羅先生的父親生前與臺州并沒有太多淵源,但他早早就跟3個兄弟商量好,百年之后都要采取海葬的形式,不僅不給子女后代祭掃添麻煩,還能不占土地資源,體現綠色文明。因為父親名叫東海,子女們最終把海葬的地點選在了這座毗鄰東海的城市。 “我以后也想這樣回歸自然” 上午9時,海葬送行儀式正式開始。伴隨著現場悠揚的小提琴演奏曲,家屬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手捧可降解骨灰壇有序入場。另一邊,主持人的旁白聲響起:“從前的對話,還在耳邊縈繞;那時的眼神,已是不舍與眷戀;你的一顰一笑,已成了一幅最珍貴的畫卷,都刻在心間。謝謝你們,將最美好的世間留給了我們……”不少家屬緩步向前的同時,也在輕輕拭淚。隨后,全體人員默哀,工作人員致祭文,并敬獻鮮花。 9時30分,第一批家屬有序登船,所有人員穿好救生衣后,船只便向大海深處駛去。一上船,禮儀人員便仔細將骨灰壇集中固定好,并統一系上牽引繩。10時20分,船只到達一江山島附近指定海域停下,隨著“嘟——嘟——嘟——”三聲汽笛聲響起,家屬分批次來到船只兩側,將牽引繩緩緩下降到海面,并目送可降解骨灰壇沉入海中,隨后大家將花瓣撒海以表哀思。 “媽媽,您一路走好!”一位阿姨邊撒花瓣邊忍不住哭出聲;有家屬閉上雙眼,雙手合十,口中似念念有詞;也有的默默無語,遠眺海面,陷入回憶…… 宋爭今天和姐姐一起來送母親,他感慨道:“我的父母終于又在大海相遇了。”兩年前,97歲的老父親去世就是在這片海域海葬,去年母親過世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盡管父母都是高齡去世,但思想始終與時俱進,當了解到新式安葬方式后,便在生前主動簽署了海葬協議。宋爭特意用手機定位了經緯度,在他看來這是父母以另一種方式再次相見的證明。“我的手機相冊上會不時循環播放父母生前的照片,讓我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好像他們沒有真正離開,還在一直守護著我們。” “我以后也想這樣回歸自然,身后一身輕,還給國家節省土地資源,文明環保,挺好的。”剛結束海撒的程阿姨對著海面憑欄遠眺,若有所思:“愛在心間,思念也在心間。老人生前孝順比什么都重要,無論是什么形式,只要后代在心里永遠懷念就夠了。” 據悉,自2019年椒江區承辦全市海葬活動以來,共有250余位逝者回歸大海。為進一步推動節地生態安葬,椒江區2018年出臺《臺州市椒江區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在原有“逝后獎補”的基礎上增加了“生前享有”獎勵機制,對年滿70周歲的申請人按照年齡階段分別給予每月100元到300元的生前獎勵,對選擇海葬的申請人一次性給予2000元逝后獎補。同時,配套推出生態葬申辦“零次跑”上門服務,群眾只需撥打“114”電信號碼百事通,就有“身后一件事”專人代辦,工作人員上門解讀政策并簽訂協議,最大限度為申請人提供便利。 政策實施6年來,椒江區已為1089名市民提供上門簽訂生態葬協議服務,累計發放“生前享有”“逝后獎補”獎勵共296.8萬元。據介紹,2023年3月,椒江區民政局被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確定為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海葬改革基地),實施海葬標準化申報工作,目前正處于立項審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