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在兒童福利院有一群特殊的人,她們既是老師,教授殘疾兒童各種生活技能、培養社交能力;又是媽媽,事無巨細地照看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她們就是特教老師。 “特教老師是一個陪蝸牛散步的人。”河南省開封市社會福利院特教老師韓潔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并解釋道,“帶著殘疾孩子時不能走太快,也不能心急,必須耐心地觀察他們的步伐,熟悉他們的節奏,引導他們一點一點向前走、往上爬。” 今年27歲的韓潔在2019年本科畢業后進入開封市社會福利院工作,承擔著院內殘疾兒童的小班教學。 “成為一名特教老師是緣分使然。”韓潔介紹,她本科學的是學前教育,對特殊教育這門課很感興趣,“當我看到社會福利院招聘特教老師的啟事后,立刻報了名。” 興趣和職業還是有區別的。剛到福利院,韓潔就經歷了各種手忙腳亂。 開封市社會福利院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64名,大多患有唐氏綜合征、腦癱、聾啞等殘疾,還有的孩子長期需要臥床,因此,真正能參與特殊教育的只有五六十人。“特教老師與普通老師完全不同。”韓潔說。 首先,制定的目標任務不同。“就拿小班美術活動‘在輪廓線內涂色’來說。”韓潔介紹,普通幼兒園的孩子一節課要達到認識輪廓線、知道線內線外邊界、控制手在線內涂色三項任務,但福利院里的孩子想要達到識別輪廓線這一目標,往往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理想狀態下三個月才能有在輪廓線內涂色的意識,至于像正常孩子那樣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完全不涂出線外的效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韓潔說。 別看現在韓潔侃侃而談,“剛上班那會兒,我信心滿滿,制訂了很多教學方案,可即便我已經把進度放得很慢了,現實仍舊讓我很沮喪——孩子們完全不能按照我制定的目標前進。我常常是白天嘗試,晚上復盤,第二天再嘗試,晚上再復盤,周而復始了很久。”韓潔無奈地笑笑說。 現在,經過調整,韓潔制定的小班特教內容主要是吃飯、喝水、擦嘴、拍落身上的餅干渣以及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 其次,突發狀況太多。韓潔教的小班,孩子的年紀大多在五六歲,有的還穿著尿不濕,生活不能自理。“經常會有孩子在上課中途拉了尿了,我第一次經歷這些真是驚慌失措,只能叫來負責生活起居的‘媽媽’幫忙清理。但我發現,‘媽媽’會帶著孩子回宿舍區更換,一來一回太耽誤教學了。于是,我也學著處理,在教室里備了尿不濕和濕巾,隨時應對。”韓潔說。 從手忙腳亂到游刃有余,韓潔在福利院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孩子們喜愛和認可的“韓媽媽”。而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她也深深感受到了孩子們敏感脆弱的內心,進而讓她更加堅定了要用自己的專業和愛心陪伴孩子們成長的決心。 患有唐氏綜合征的科科脾氣暴躁,不愛說話。韓潔給他制定了一個專屬任務——叫媽媽。每次看到他,韓潔都會引導他:“你要跟我打招呼,叫什么呀?叫媽媽。”就這樣不斷地引導,半年后的一天,韓潔早上接科科上課,“他突然對我喊了一聲不太清楚的‘媽媽’,當時我的眼淚都要掉下來了。” 同樣患有唐氏綜合征的杭杭變化更大,韓潔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只會坐在小椅子上拿著手鼓不停拍打,表達開心,不擅長跑跳。韓潔給他制定的專屬任務是精細動作和運動發展。經過5年的不斷重復再重復,杭杭現在能夠撕棉花做手工畫,能夠在大自然中盡情奔跑,甚至可以騎著三輪車滑行。“他特別愛笑,也很聰明,可愛極了。”韓潔說。 韓潔為每個孩子制作了一份成長檔案,記錄下每一點進步。沒事時,韓潔總喜歡翻一翻、看一看,孩子們的每一點變化,她都欣慰自豪。 韓潔說:“在與孩子們相處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份特殊的快樂,這也是我從事特教的意義。雖然孩子們不會表達,但是知道誰愛他們,他們會用眼里的光來對話。能夠點亮那束光,我很幸福也很值得。” 今年,因為工作調整,韓潔暫時離開了特教崗位,調任辦公室工作,雖然崗位變了,但對孩子們的愛仍舊沒變。“新崗位讓我從不同角度關愛孩子。”韓潔說。 走在院里,韓潔看到樹木太高遮擋住了二樓陽光,便聯系綠化公司進行修剪; 路過青少年部,她便給孩子們整整衣服、捋捋頭發,詢問最近學業情況,看看是不是該理發了; 巡查房間時,她更加關注細節,墻上的插座要換成空白板、墻壁邊角和家具桌角要套防護套…… 2023年,韓潔榮獲開封市“三八紅旗手”稱號。“這對我是一個新的起點,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為孩子們的快樂平安成長奉獻自己的力量。”韓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