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三項行動”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時間: 2024-04-24 11:39   來源:中國社會報

陜西省延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何樹德

陜西省延安市民政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以思想引領、改革創新、服務提質為抓手,認真實施“三項行動”,強化思想教育,深化改革舉措,提升服務質量,加快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扎實推進老區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實施思想引領行動

為社會救助事業凝心鑄魂

傳承紅色基因,用延安精神滋養初心。延安民政工作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進入新時代,延安市民政局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定期到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邊區兒童保育院等舊址走訪研學,挖掘紅色民政故事,學習紅色民政精神,讓民政干部經受思想淬煉和精神洗禮,堅定信仰、信念和信心。

厚植為民情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延安市民政局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每次黨組會議都堅持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時學習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持續提升思想政治意識和政策理論水平。2023年9月《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一書出版發行后,市民政局做到全員學習,舉辦讀書班、討論會,確保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學有所用。

忠誠履職盡責,用主題教育推動落實提升質效。延安市民政局深入扎實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把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首要任務,把群眾獲得感作為檢驗主題教育成果的根本標準,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優良傳統,組織開展“下基層、解民憂、暖民心”、特困供養照料服務提升等專項行動,幫群眾解決165個難題,實施9件為民實事,推出14條轉化舉措,真正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2023年,全市保障城鄉低保對象5.73萬戶、11.27萬人,特困人員4796人,臨時救助4.27萬人次,支出各類救助補助資金9.17億元,社會救助水平穩居陜西省前列。

實施改革創新行動

為社會救助事業固本強基

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制度。延安市民政局創新出臺《延安市關于加強城鄉低收入家庭社會救助工作的13條措施》,全面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將城鄉低保邊緣家庭納入殘疾人兩項補貼、采暖補貼、用電補貼、價格臨時補貼等范圍,把更多邊緣困難群體納入救助范圍,有效降低低收入人口致貧返貧風險,穩步實現社會救助擴圍增效,有力提升社會救助政策的可及性。

持續深化社會救助機制創新。延安市民政局指導支持宜川縣建立“融救助”工作機制,系統集成20個部門、53個救助項目,形成民生兜底合力,讓社會救助更加科學便捷、綜合高效。召開全市“融救助”機制創新工作現場會,全面推廣“融救助”機制,努力把“宜川經驗”提升為“延安經驗”,更好解決社會救助碎片化、分散化和重復救助、救助缺失等問題,加快推動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積極推進社會救助數字化改革。延安市民政局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和智慧民政平臺,整合各部門數據資源,形成“一網式”多部門數據協查系統。線下主動發現、線上即時共享,多渠道多部門信息采集,形成“有困即知、遇困即扶、致困即救”的救助模式,實現智慧高效救助。目前,民政已與醫保、殘聯、鄉村振興等有關部門開展常態化低收入人口數據共享比對10批次,主動核查救助709人次,實現“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實施服務提質行動

為社會救助事業賦能增效

暢通雙向溝通渠道。延安市民政局編制社會救助工作文件匯編和社會救助政策明白卡,線下通過集中宣傳、張貼海報、上門走訪等方式開展政策宣講和民意征集活動,線上在民政微信公眾號設立監督咨詢和社會救助政策問答專欄,及時回應群眾訴求。

實現業務“線上通辦”。延安市民政局開通“e救助”、12345社會救助服務熱線,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做到救助事項網上申請、身份信息在線認證、辦理進度在線監控、辦理結果適時反饋,努力為困難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申辦服務。2023年,全市累計受理線上申請1.97萬人次,審批通過1.43萬人次,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轉變救助服務方式。延安市民政局主動適應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豐富救助內容,拓展服務范圍。全市成立1967個急難問題快速響應服務隊,科學設置1萬多個社區服務網格,落實“網格化+大數據+鐵腳板”工作機制,每月走訪探視特殊困難群眾,動態掌握健康狀況、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形成“一戶一策”救助方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康復護理、社會融入等服務。2023年,全市排查困難群眾6.19萬戶、14.55萬人,解決困難訴求373件,努力用“關懷溫度”提升困難群眾“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