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采集地名信息、挖掘地名故事、豐富地名文化……自2023年9月開展“鄉村著名行動”以來,重慶市萬州區逐步搭建起了“政社聯動”的區、鄉鎮、村三級地名工作機制,探索在全區開展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工作,弘揚地名文化,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和農產品銷售,讓群眾的生活更加便捷。如今,萬州的鄉村因為地名信息上圖被更多人看到,也由此而“著名”。 從口口相傳到采集上圖 2023年10月28日,在萬州區民政局的指導下,羅田鎮政府社會事務辦公室工作人員易楊瀟和萬州區德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李莉,在馬頭社區開展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工作,詢問周邊村民居民點“燕灣”這一名字的由來。 易楊瀟告訴記者,此前,“燕灣”這類地名信息大多通過村民口口相傳,習慣性地使用,并沒有考據由來,也沒有進行標識。“鄉村著名行動”開展后,由區、鄉鎮、村三級組建的地名服務隊對鄉村居民點、道路街巷、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景點、古跡遺址等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并設立了標牌。 李莉介紹,像“燕灣”這類居民點的地名信息,在錄入鄉村地名信息庫前,會尋訪村民、查閱文獻、咨詢地名學者,核準后再通過“百度地圖”上的興趣點反饋進行“上圖”。填寫地名相關信息、上傳位置、拍攝環境照片、進行審核……隨后,地名信息就會出現在“百度地圖”上。類似的操作,在“高德地圖”和“鄉村著名行動”小程序也可以實現。 對于歷史悠久的老地名,采集信息時的考據會更翔實。 普濟橋是羅田古鎮知名度很高的景點,但很少有人知曉它因何而建。采集地名信息時,工作人員多方查詢后獲悉,此橋是在清朝時由當地鄉紳募資修建的,取名普濟橋,有普惠之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普濟橋,鎮政府在橋邊專門設了一個說明牌。 記者了解到,“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萬州區已采集7759條鄉村地名信息,4587條被納入國家地名信息庫,6532個地名信息成功“上圖”。 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 “高梁鎮大碑村因村中大碑寺得名,這個位置就是原來寺廟的大門……”點開“萬州地名故事”視頻號,《鄉村地名大碑村》等近百個短視頻講述著源遠流長的鄉村地名故事。無獨有偶,一個名為“小雨同學”的自媒體賬號,也在以“村村行”為主題拍攝短視頻,介紹萬州村莊的一街一路。 老地名、新農村以短視頻形式出現在網絡,勾起了人們的鄉愁,也引來了大家對鄉村發展的關注。 據萬州區民政局區劃地名科負責人向愛清介紹,“萬州鄉村地名”“新看老萬州”等視頻號將在采集地名信息上圖過程中收集到的地名故事拍攝成短視頻,并在網上傳播。目前,這些短視頻的觀看量已近300萬次。 記者了解到,在萬州區,以鄉村地名為載體的鄉村文化生活還有很多。例如,分水鎮、孫家鎮和恒合土家族鄉等輪流舉辦地名文化“周周樂”。目前,萬州區正在籌劃建設區級地名博物館、鎮級鄉情館、村級村史館。該區還將地名文化融入街區、餐飲場所、景點等,打造了老街魚市、老萬縣民俗烤魚城、天生城文旅街區、紅花地碼頭美食文化街等網紅打卡地。這些舉措留住了“老地名”,也豐富了鄉村生活。 地名精準指向為鄉村聚攏人氣 位于甘寧鎮楠橋村古樹別院的“遇見里民宿”,是村民曾進開的農家樂。采集地名信息上圖時,工作人員幫助她將農家樂的信息上傳到網絡地圖。據曾進介紹,農家樂現在的游客量比以往多了5倍,大多數是通過地圖導航來的。 記者了解到,類似“遇見里民宿”這樣的農家樂、采摘園和養殖點,萬州區目前已完成“上圖”3000余個。清晰的地名信息、準確的地理位置,讓鄉村旅游的目的地更為精準。 采集地名信息上圖,不僅拉動了鄉村旅游,也讓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 今年春節期間,羅田鎮在外務工人員覃代斌返鄉后感覺到,村里收發快遞比以前方便多了。點開“百度地圖”搜索“快遞點”,手機上就會出現不同快遞企業收發點的位置,按照導航就可以準確到達。 玫瑰香橙是萬州區的特色農產品,村民從前都是等著企業上門收購。如今,大家開始嘗試在網上銷售,拓寬銷路,增加收入。 向愛清表示,隨著鄉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工作的推進,到鄉村游玩的人多了,農產品銷量高了,外出務工人員逐漸留在鄉村發展,鄉村又熱鬧起來了。“目前,直播銷售帶有萬州地名標識農產品的平臺和賬號越來越多。以‘萬州古紅橘’‘萬州玫瑰香橙’‘羅田大米’‘響水紅心獼猴桃’等17種農產品為代表的‘地名優品’專場直播已辦了118場,銷售額累計達1.3億元。”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萬州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繁榮鄉村地名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采集地名信息上圖有效帶動了鄉村地名文化保護弘揚、地名信息深化應用和地名賦能產業發展,為鄉村生活增添了色彩。這正是萬州區推動地名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將鄉村地名建設納入美麗鄉村總體行動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