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從好地名了解好地方
——江蘇深化鄉村地名服務實錄

時間: 2024-06-26 09:31   來源:中國社會報

本報記者   周冉冉

“看,村里的路有路牌了!”順著李玉瑤的指引,記者看到,一塊塊路牌豎立在道路兩側,為青山綠水的美麗鄉村增添了一抹淡雅的藍色。

李玉瑤是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高峰村村民,據她介紹,村里和鎮里的路牌上還有二維碼,道路概況、周邊景點、農家樂、公交站等信息,一掃便知。“以前快遞小哥很難把包裹送上家門,現在有了路牌,再也不怕收不到快遞了!”

4824處鄉村地名命名、8071個地名標志設立、19983條國家地名信息庫推送……截至2024年3月,江蘇省4個國家級及11個省級“深化鄉村地名服務 點亮美好家園”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鄉野田間的道路街巷、山林水澤、文化傳說,陸續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精彩亮相,一個個鮮活地名成為美麗鄉村最好的注解。

老地名,一段引人入勝的好故事

從淮安市中心向東南方向30公里處,有一個博里村。柏油馬路一直鋪到村頭,一幢幢別致農舍,青磚黛瓦,錯落有致。潔白的墻面上,耕牛下田、魚蝦滿塘、五谷豐登……一幅幅鮮活有趣的農民畫,展現著豐富精彩的鄉村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博里農民畫”是當地農民引以為傲的絕活,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觀光打卡。

“不少農民農閑時學習農民畫,還以畫為藍本制作刺繡作品,一幅能賣幾百元,一年能有上萬元的收入。”據淮安市淮安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博里農民畫”這一文化特色,村里命名了畫苑路,專門設置了“博里村”鄉村特色地名保護標志,同時整理編撰了博里村農民畫、博里膏藥、博里刺繡等百度百科詞條,并制作成相關宣傳小視頻,在網絡上投放推廣。

地名是文化記憶的載體,反映著一個地區的自然特征、歷史沿革和民俗風情。江蘇各地不斷加強地名文化保護與傳承,采編鄉村地名故事,出版鄉村地名書籍,用“老地名”標識“新坐標”,全省各市、縣均建立本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培育了一批鄉村地名文化項目品牌。

有著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文字記載史的江陰市,擁有豐富的地名文化資源與深厚的地名文化底蘊。

全市以璜土鎮為首批試點區域,結合當地高城墩良渚文化、篁村老街等古跡特色和鄉村旅游,規范了行政村、自然村的標志設置。市民政局對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消失的老地名“璜銅橋”進行設碑保護,用濃縮的筆墨對地名的位置、沿革、文化內涵、歷史遺存等進行說明,使千年古地名有跡可循。

2023年8月,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古村落顧山鎮赤岸村鄉土地名書籍《赤岸情結》出版發行;10月,江陰市在省級地名文化遺產村落顧山鎮紅豆樹塢增設了展現悠久歷史的地名文化墻,并拍攝了《赤岸村》《顧山鎮紅豆村》小視頻,讓地名文化深入人心,喚醒當地百姓保護老地名的文化自覺。

蘇北地區革命老區多、紅色地名資源豐富,各地推出精品紅色旅游線路、研學線路,不斷提升紅色旅游綜合效益。

淮安市淮安區完善及新撰“車橋戰役紀念廣場”“橫溝暴動遺址”等紅色地名百度百科詞條42條,設計制作紅色地名保護標志4處、紅色地名導覽圖1幅,并在紅色景點線路及周邊增設地名標志37個;新沂市打造“兩山”文化元素地名,馬陵山成為江蘇省紅色教育基地、紅色廉政旅游專線和黨史學習教育基地,點亮了紅色地名品牌。

江蘇各地正通過不斷加強鄉村地名文化保護傳承,推動鄉村地名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守護人們的精神家園。

好地名,便捷生活的好助手

“食堂開到了家門口,跟著手機地圖走幾步路就到了,很方便。”日前,在鹽城市亭湖區先鋒街道長者幸福食堂內,劉秀蘭老人吃著可口的飯菜,臉上洋溢著笑容。她表示,有了長者幸福食堂指示圖,老年人就能找到離家最近的助餐中心了。

亭湖區以便民、利民、惠民為目標,重點加強了長者幸福食堂、養老服務中心等民生服務資源的地名信息采集上圖工作,標注完善了20個長者幸福食堂、7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發揮了鄉村地名助力公共服務的作用,彰顯了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群眾帶來的滿滿幸福。

依托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和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平臺,亭湖區修正了各鎮(街道)地名基礎數據,完善了鄉村地名標志導向,解決了“地名搜不到、導航找不到”的出行難題,為區域內出行導航、快遞投送、農產品電商平臺運行等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鄉村地名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江蘇加大命名設標力度,統一采集標準和流程,打造智能化地名公共服務平臺,將服務民生的理念貫穿始終。

試點過程中,南京市江寧區“陶田圩路”“焦東村路”等一批無名的鄉村道路通過地名申報和審批流程,正式啟用新地名。而這正是2022年啟用“江寧區區劃地名信息管理系統”后,通過實施地名全生命周期管理為鄉村無名路定名的成果之一。

江寧區通過大數據管理,實現地名管理服務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如新命名的“陶田圩路”,工作人員利用管理系統,將城鄉規劃圖、道路控制性詳細規劃圖以及天地圖等互聯網地圖進行疊加比對,很快查找到“無名路”,進而協同屬地街道開展地名命名申報。此后,系統還對該地名的命名、更名、調整和銷名全程進行跟蹤管理服務。

利用管理系統,江寧區共發現36個農村居民點未設置村名牌、20余條鄉村道路“有路無名”、153條鄉村道路路名牌有待完善等問題,并已全部進行系統化、規范化整改。

小地名,共寫經濟發展大文章

“陸笪村已有800多年歷史了。‘陸笪’之名起源于宋朝,據傳是陸游第二子的侄子陸笪定居的地方,故而得名。”一段鄉村地名介紹之后,游客點擊“成為村民”,即可進一步探索村莊內的住宿、游玩、美食等場景。

節假日,不少人前往溧陽市游玩。“有時溧陽”小程序為來往游客提供了旅游消費新選擇。這個鄉村地名空間地理信息展示平臺,涵蓋了鄉村地名展示、鄉村旅游資源推介等12個子模塊,重點推介溧陽一號公路等49條特色地名文旅融合路線和85家星級民宿,全方位呈現了溧陽市獨特的“鄉村地名+農旅融合”真實場景,實現空間地理信息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

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挖掘特色資源,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還能夠通過開發文化產品、深度融合文旅項目等,打造有影響力的鄉村地名文化項目品牌,賦能鄉村振興。

泰州市高港區霍堡牛肉傳承已久、美名遠揚,而霍堡村的地名文化元素同樣“牛氣”滿滿:以牛為主題設置特色地名標志,將牛元素融入道路命名,比如伏牛路、犇騰巷,展示村莊豐富的牛肉文化。

如皋市舉辦下原蘘荷文化節,推介特色農產品,最大限度發揮好“國家地理標志”品牌作用,助力農民增收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昆山市歇馬橋村、尚明甸村依托傳統水鄉古建筑、韓世忠紀念館、淞滬抗戰紀念館等資源,打造了文旅體驗、水鄉度假、產業拓展、田園休閑、藝術硅谷5個功能區。

蘇州市吳中區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通過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集群,吳中區夯實“農文旅”融合發展基礎,塑造特色鄉村地名文化景觀,建設地名文化展示區,以金庭明月灣等古村落景觀、橫涇上林等鄉村田園景觀組建了鄉村地名文化景觀集群,助推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目前,江蘇各地不斷拓寬鄉村地名應用場景,將鄉村道路街巷、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景點、民宿農家樂、種植養殖基地、快遞物流點、鄉鎮企業等惠民助農熱點位置精準采集上圖,持續推動鄉村地名與多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經濟創新、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