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阮夢勤 沒有“天價”彩禮、豪車迎親,也沒有山珍海味,取而代之的是集體婚禮“低碳出嫁”,一場家庭聚會僅限親朋好友參加……近年來,隨著婚俗改革的不斷深化,一股文明“新婚尚”正在安徽省池州市悄然興起。 轉變觀念,讓愛輕裝上陣 家住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團結村的陳靜,與她的未婚夫桂橫江一直渴望舉辦一場既簡單又有紀念意義的婚禮。近期,他們實現了這個夢想,在團結村青山綠水環繞的文化廣場舉行了婚禮。 團結村文化廣場地方大、環境好,非常適合舉辦戶外婚禮。陳靜和桂橫江選擇在這里舉行婚禮,不僅節省了場地租金,還讓更多的親朋好友參與其中,共同見證他們的幸福時刻。婚禮當天,他們還選擇了一個簡約的宴席方案,宴席上的菜品以當地特色菜為主,既美味,又實惠。 提到觀念的轉變,陳靜和桂橫江直言,主要是受村里整體風氣的影響。這些年,在社區干部的宣傳下,村民都以喜事新辦、節儉結婚為榮。據了解,自2023年起,池州市開展為期3年的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全市683個村(社區)將婚事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通過黨員干部、鄉賢示范引領帶動以及農村紅白理事會的組織、引導和監督,有效遏制了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之風。 據介紹,池州市開展了對天價彩禮、大操大辦、隨禮攀比的全面整治,并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同時,通過不定期組織婚俗改革文藝匯演、舉辦集體婚禮、發放婚俗改革倡議書、邀請村民現身說法等方式,大力倡導婚俗新風。 優化服務,為婚俗改革賦能 “天地為證,親友為鑒,我們自愿結為夫妻,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不久前,一場集體婚禮在貴池區婚俗改革示范村涓橋鎮紫巖村鄉村大舞臺舉行,4對新人在親友和現場嘉賓的見證下喜結連理,將愛的誓言烙印在心。 “婚禮本就是一場有特殊意義的儀式,今天和其他新人共同舉辦儀式分享幸福,相信將來也會成為我和妻子的美好回憶。”新郎小凡(化名)如是說。前來觀禮的新娘好友也表示,“看著他們幸福的樣子,感覺這樣的儀式特別有意義,我也很想有這樣的婚禮。” 近年來,池州市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喜事簡辦,大力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在建陣地、優服務、促發展等方面探索創新,加強服務窗口規范化建設,推出特色婚姻登記服務,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長效運行機制,為婚俗改革賦能,為文明新風添彩。 今年“520”,池州市舉辦集體婚禮1場、頒證活動5場、青年交友活動2場。“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引導青年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傳遞移風易俗正能量,讓廣大群眾在參與中轉變觀念,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讓文明新風吹進千萬家。”池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甘志亮表示。 婚姻輔導,解開千千結 “我們已經沒有什么好說的了,你再怎么勸,我們也得離……”今年4月的一天,貴池區婚姻輔導室內,王某斬釘截鐵地表示要和妻子離婚,聲稱兩人的婚姻已經走到了盡頭。 面對如此強烈的離婚意愿,婚姻輔導室負責人錢月升十分淡定。“這種場面我們經常見,沒關系,先讓他們冷靜一會兒。”錢月升退休前是池陽街道司法所所長兼婦聯主席,一直從事婦女和調解工作。只要了解事情原委,再觀察一下當事雙方的狀態,她就能大致判斷出雙方是“鐵心離”,還是“鬧情緒”。在她的調解下,雙方當事人都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答應在今后的生活中大事商量、小事分享、雜事分擔,共同把家庭經營好。 近年來,因性格觀念、家庭瑣事、婆媳關系等原因,一些夫妻時常爆發矛盾,讓婚姻處于崩潰的邊緣。對此,貴池區婚姻輔導室的工作人員采取“面對面訴說+背靠背疏導”的方式,認真傾聽夫妻雙方的述說,了解婚姻關系中的問題癥結和雙方訴求。在了解事實情況、掌握夫妻感情狀況的基礎上,通過入情入理的分析、設身處地的考慮,分別開展勸導、教育,努力化解雙方當事人的心結和矛盾,彌補感情的裂縫。 與此同時,池州市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邀請專業心理咨詢人員負責婚前指導、婚內輔導、離婚疏導等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幫助夫妻改善婚姻家庭關系,提升當事人的婚姻家庭責任感,促進婚姻幸福和家庭穩定。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婚俗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池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洪大保介紹,池州市貴池區去年被納入安徽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實驗區,經過一年的探索,成效顯著。今年,池州市將以東至縣入選安徽省第三批婚俗改革實驗區為契機,同時在青陽縣、石臺縣、九華山風景區各選取1個鄉鎮作為市級婚俗改革實驗區,持續推進婚俗改革,讓“愛”輕裝上陣,讓婚俗禮儀更純粹、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