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菡 近年來,在廣東省深圳市民政局的指導下,深圳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以下簡稱核對中心)圍繞“兜得準”目標,創新規劃建設深圳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以下簡稱核對平臺),全面構建平臺一體化、數據精準化、服務多元化、核對智能化、應用模型化、管理規范化和安全體系化的核對工作體制機制,為社會救助“兜準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依法核對,實現救助項目全覆蓋。按照先授權、后核對,無委托、不核對,只核對、不認定的原則,深圳市將核對機制全面引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8項救助制度,并打通各專項救助核對項目之間的數據障礙,試點運行跨庫統計查詢和分析,實現社會救助體系全覆蓋。 規范運行,提高核對精準度。核對中心對照民政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總則》《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安全管理規范》《數據交換管理試行辦法》等文件,推進規范化建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核對工作規則。核對中心依托核對平臺,對每一戶申請家庭、每一個成員、每一份材料、每一項數據都按政策規定要求比對細算,最終形成一份份具有公信力的核對報告。其中,核對整體準確率99.96%,復核率僅為0.04%。 優化方式,提升核對效率。核對平臺通過縮短銀行比對周期、新增銀行電子比對專線、提高相關部門比對效率、優化核對業務流程、增加核對字段等方式,有效縮短核對時限。同時,積極落實民政部《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部省聯網查詢辦法(試行)》相關要求,將戶籍、婚姻、房產、車輛登記等信息的核查范圍拓展到全省乃至全國,進一步完善核對信息共享內容,提高信息共享質量,做到跨省核對大提速。 數智賦能,實現核對“三突破”。首先,突破財產核算難關,建立不動產、車輛等實物類財產的價值計算模型。核對中心運用數據建模建立申請人實物類財產價格核對機制,創設實物財產價值計算模型,以公式化的機器自動核算,科學精準地計算出各類財產的現有價值。其次,突破數據偏窄難關,實現金融、證券、稅收、社保大數據實時動態交互。目前,深圳市已將局限于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六大行”的居民個人金融資產核對,拓展到所有商業銀行 (包含股份制銀行和村鎮銀行等)。再次,突破特殊人員、特定情形的簽署難關,落地遠程視頻簽署模式。針對家庭成員因異地居住、上學或其他原因,無法現場簽署承諾和授權文件的情況,核對中心探索遠程視頻簽署模式,既最大程度便民利民,又確保核對程序、業務環節合法合規。 據統計,截至目前,核對中心已累計完成核對55484戶次、130987人次。各相關政府部門委托核對項目平均檢出率為55%,累計節約財政資金約5.77億元。核對機制的完善有效提升了民生公共服務對象認定的準確性,大幅提高了社會救助管理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