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與精神輔助犬互動。 護理員幫孩子刷牙。 特教老師帶著孩子們上美術課。 康復師對孩子們進行手部精細訓練。 特教老師帶著孩子在戶外活動。 護理員喂孩子吃果泥。 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 文/本報記者 劉靜靜 圖/本報記者 安 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作為開展兒童福利服務的重要載體,各地兒童福利機構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工作理念,為孤棄兒童筑起溫暖港灣。 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生活得怎么樣?福利院給他們提供了哪些服務?日前,記者走進北京市兒童福利院,近距離感受孤棄兒童成長的環境,了解他們的生活、教育、康復等情況。 一個忙碌而溫馨的早晨—— 細心呵護 用愛養育 早上6點的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花草香,偶爾傳來幾聲蟲鳴鳥叫。 趁著大部分孩子還在熟睡,工作人員早早地開始忙碌起來。廚房里,師傅們有條不紊地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體等情況制作營養早餐,分裝送至各樓層;配餐室里,護理員準備好孩子們愛吃的小面包、雞蛋,又將火腿腸切成小碎丁后放到小米粥里;房間里,看到個別孩子有些“起床氣”,護理員上前輕聲安撫,陪他們說話…… 7點左右,隨著孩子們陸續醒來,房間里熱鬧了起來。這些孩子大多患有殘疾,包括肢體上的殘疾和感官上的殘疾,且殘疾程度各異,照顧他們起床、給他們喂飯是一件“技術活”。“早上好呀,寶貝。”“啊——張嘴,真乖!”“飯好不好吃呀?”護理員一邊與孩子們交流互動,一邊給他們更換紙尿褲、穿衣服、刷牙、洗臉…… 在福利院的餐廳內,6個身著紫色校服的小男孩圍坐在一起吃早飯,老師一邊幫著盛飯、夾菜,一邊提醒大家抓緊時間。“孩子們,7點23分了,加快速度哦,不然早讀要遲到了。”記者了解到,這6個孩子目前在附近的一所小學上學,福利院專門安排老師負責接送他們并輔導功課。“上學去嘍!”7點30分,孩子們戴好小黃帽、背上書包,排著隊歡快地奔向校車。 此時的養護區內,吃完飯的孩子們正在嬉鬧玩耍,夜班工作人員進行兒童衛生、居室環境清潔消毒、安全檢查等交班前的工作。8點30分,夜班工作人員向白班工作人員詳細交代兒童的情況,有序完成交接工作。 夏日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屋內,忙碌而充實的晨間工作結束了。“我們用愛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而孩子們也像陽光一樣照亮了我們的生活。每當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們都很有成就感。”在院里工作了14年的護師司洋洋說。 一節精心設計的課—— 寓教于樂 因材施教 鋪平宣紙,放好顏料,擺好毛筆……在福利院特殊教育中心,特教老師臧錦利正在為上午的美術課做準備。 記者了解到,為了保障院內兒童受教育權利,北京市兒童福利院除了安排符合條件的適齡兒童進入普通小學學習、患有視力障礙的孩子進入盲校接受正規教育之外,還加強院內特殊教育中心建設,深化教養融合發展理念,提升孩子們的言語認知及社會實踐能力。 “我們針對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及身體情況,在健康、語言、藝術、科學、社會5個領域設置了豐富的課程,并定期組織開展采摘、看電影、參觀海洋館、超市購物等戶外探索和社會參與活動。”臧錦利介紹。 南南今年5歲半,屬于先天愚型,患有語言障礙,且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剛開始上課,在椅子上坐不住的他,就跑到玩具區堆積木了。看到這一場景,臧錦利并沒有第一時間阻止南南,而是在一旁默默觀察,耐心引導他回到座位上學畫畫。“南南很有個性,有時候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像他這樣的孩子,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他們的性格與習慣,另一方面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慢慢教導。”臧錦利告訴記者,雖然南南平時只能發出“啊啊啊”的聲音,偶爾蹦出一兩個字,但與他相處久了,就能通過肢體動作與眼神判斷出他想表達的意思。 “我要,積木。”“我要,畫畫。”……美術課結束后,臧錦利又給南南附加了一節語言訓練課。她拿著寫有文字、畫著相應圖案的卡片,一遍遍教南南發音,鼓勵南南跟讀,還拿出畫筆和積木,和南南一起畫小皮球、堆積木。記者注意到,為了讓南南保持專注,臧錦利每隔幾分鐘都會發出“等”這一指令。聽到這個聲音,南南會馬上挺起小身板,認真跟著訓練。“這節課的目的是訓練南南的語言理解能力、顏色認知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他現在可以聽懂我的話了,進步很大。”臧錦利興奮地說。 寓教于樂,因材施教。陳列著趣味圖書的閱讀區,有著各式各樣繪畫工具的美工區,擺放著可愛玩偶的娃娃區,張貼著孩子們繪畫作品的展示區……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室里處處彰顯著童趣。“給孩子們打造舒適的學習空間、設計特色課程,是為了增強他們學習的樂趣,在培養認知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以便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臧錦利說。 一次撫慰心靈的互動—— 溫暖陪伴 專業服務 “哇,狗狗好可愛啊!”上午10點左右,北京市兒童福利院一樓大廳里熱鬧起來,院內社工科正在組織孩子們與兩只精神輔助犬互動。伴隨著一聲聲口令,精神輔助犬靈活地做出坐下、臥倒、轉圈等動作,引得孩子們鼓掌歡呼。 記者在現場看到,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精神輔助犬展示各項技能,隨后便爭先恐后與它們近距離互動,有的伸出小手撫摸輔助犬的腦袋,有的將輔助犬抱在懷里,有的則嘗試指揮輔助犬跳過圓環……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明明,是這群孩子中個子比較高的一個,人群中的他格外引人注目。當精神輔助犬主動貼近他時,他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揚,露出燦爛的笑容。 “精神輔助犬的陪伴,能夠撫慰孩子們的情緒,讓他們卸下心里的防備,從而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社工科負責人李燕介紹,近年來,他們對兒童進行專業心理評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探索心理干預的有效策略,引導孩子們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一條向光而行的路—— 用心守護 破繭成蝶 下午1點半是孩子們的午后甜點時間。年齡稍大一點、有獨立進餐能力的孩子自己吃著切成片狀的獼猴桃、香蕉等水果,年齡小的孩子則由護理員喂食果泥。今年15歲的袁袁,是一名腦癱患者。吃完水果后,他在護理員的陪伴下到康復訓練室進行日常訓練。 從躺著到坐著,再到借助助行器站起來、走起來,獨立吃飯、洗漱,袁袁的進步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康復訓練。“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是他的夢想。“抬頭、挺胸,眼睛往前看,雙腳抬起來。”在康復師的指導下,袁袁順利完成了30分鐘的跑步機步態訓練,隨后開始了上下樓梯的訓練…… 在福利院內,像袁袁這樣通過專業康復訓練增強自理能力的孩子還有很多。京京是一名四肢痙攣型腦癱兒童,最初進行進食訓練時,他經常把飯菜打翻。在行走訓練中,康復師反復調整訓練方案,最終幫助他邁出了第一步。如今,京京不僅學會了扶欄行走、駕駛電動輪椅,還學會了使用電腦。 記者了解到,為給患有肢體、智力、語言等不同類型殘疾的兒童提供專業化康復服務,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康復示范中心運用站立架、康復訓練床、跑步機、肢體康復訓練器等,對孩子們進行平衡、行走、綜合能力等訓練,增強他們的肢體功能和感統能力。 “我們一起比賽,看哪位小朋友夾得最多。”在康復訓練室,康復師李蕾正對幾個孩子進行手部精細訓練,鼓勵他們將一個碗里的小玩具夾到另一個碗里。雖然動作緩慢,但孩子們興致盎然。為了增加訓練的樂趣,康復示范中心制作了很多有趣的道具,有色彩豐富、觸感各異的手形圖,在鍛煉孩子們手部伸展能力的同時,訓練他們的顏色認知能力和觸覺;有裝著小鈴鐺的炫彩瓶子,當孩子們拋球砸倒瓶子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鍛煉他們的平衡能力……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一個簡單的動作可能要練習很多次才能學會,我們要用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幫助訓練,迎接孩子們的每一個進步。”康復師馬利說。 一套完整的服務機制—— 密切關注 及時診療 “來,張開嘴,讓阿姨看看有沒有長蛀牙。”“真乖,阿姨先給你檢查一下。”李禹霖是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的一名醫生,每天都要到房間給孩子們檢查身體,記錄孩子們的體溫、睡眠、飲食等情況。 當天,李禹霖巡查到第二個房間時,護理員跟她說:“方方的大便有點不正常,請您看看怎么回事。”李禹霖為方方仔細檢查,發現方方有點著涼,便到值班室開藥,并叮囑護理員關注方方的情況。 從發現方方有不舒服的癥狀到給他喂藥,整個過程用時很短。這得益于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建立了24小時醫療服務機制和應急救護流程,為孩子們提供高效的診療服務。 針對院內部分孩子體質弱、免疫力低等情況,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拓寬院外就醫渠道,為孩子們爭取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同時,完善門診部化驗室、放射科等科室設置,配備專職人員,強化院感防控,有序開展兒童疫苗補種等工作。 “隱形的翅膀,讓夢恒久比天長……”正如歌中所唱,為這群“折翼天使”插上“隱形的翅膀”,讓他們的人生多一分光亮、多一種可能,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一直為此努力…… (本版文中兒童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