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江蘇:讓慈善之光更暖更亮

時間: 2024-09-02 16:37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孕育了崇德向善、樂善好施的慈善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充分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聚焦群眾關切,深化改革創新,著力健全體制機制,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積極培育多元慈善主體,充分激發慈善活力,讓慈心善舉在江蘇大地涌動不息、蔚然成風。據統計,僅2023年,全省慈善組織(基金會)募捐慈善資金81.12億元。

健全制度體系

匯聚向上向善力量

“這些學生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除了物質上的幫助,我希望自己的經歷也能激勵他們自立自強。”資助人湯女士數年前曾是受助者,現在是一名律師,今年是她參加慈善結對助學的第3個年頭。

“我一路走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因此,我希望他們也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正像一首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餐飲店老板胡先生,從2008年起已經資助了近50名學生。

8月1日上午,2024年“牽手圓夢”慈善結對助學見面會在無錫市慈善總會舉辦。這些參與結對助學的愛心人士雖然職業不同、經歷不同,但同樣的愛心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據了解,無錫市于7月9日在“無錫善捐”平臺發布36名待結對的困難學生名單后,僅12小時就全部完成結對。除了慈善結對助學,市慈善總會還開通了2024年“牽手圓夢”一次性助學捐款渠道。

慈心善舉,彰顯無錫慈善溫度。“近年來,我們依法依規、穩步推進全市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秉承優良傳統,扎根慈善沃土,打造‘善者無疆大愛錫城’慈善品牌,積極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慈善事業,著力營造‘人人向善、人人慈善’的濃厚氛圍。”無錫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周立軍說。

慈善無大小,人人皆可為。無錫市的實踐是江蘇省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以法律形式對慈善活動進行全面規范,有力促進了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為貫徹落實慈善法,江蘇省堅持守正創新,在政策創制、制度創新、能力建設、規范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及時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動江蘇慈善事業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2017年,出臺貫徹實施慈善法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慈善條例》,對慈善募捐和捐贈、慈善信托、慈善財產、慈善服務、信息公開和監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為江蘇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23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將省慈善條例修訂列入立法規劃;2024年,制定實施地方性標準《江蘇省公開募捐管理規范》,進一步規范公開募捐行為,加強公開募捐活動全流程管理。同時,在慈善組織登記認定、慈善活動支出、慈善捐贈稅收優惠、信用信息管理等多個方面出臺了更具操作性的規范性文件,初步構建起具有江蘇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制度體系。

此外,為提高慈善組織透明度、增強慈善事業公信力,江蘇省積極發揮慈善工作協調機制作用,構建行政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制,持續推進依法治善、依法促善、依法行善。實施“陽光慈善”工程,開展慈善組織善款募集管理使用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綜合監管。

在法規制度的引領、規范、保障下,江蘇省慈善力量不斷壯大。截至7月底,全省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838家,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203家、紅十字會107家,累計備案的公開募捐項目有4001個。

打造品牌項目

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在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泰安鎮,部分農戶屋頂上整齊安裝著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光芒。

“我們老兩口身體不好,年紀也大了,平時沒有額外收入,自從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慈善協會給我們家免費安裝了光伏板,家里用電沒花過一分錢,每個月還能獲得收益。”華豐村低保對象李大爺高興地說。

光伏板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受助家庭自用,多余電量由當地供電局購買,轉換成現金補貼給受助家庭。一塊塊光伏板成為一張張“陽光存折”,讓受助家庭從“他助”轉向“自助”。根據光伏發電后臺監測數據統計,截至7月底,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已為43戶受助家庭安裝了光伏板,累計發電約52萬度,產生的收益超過21萬元。

近年來,江蘇省持續推進慈善項目從短期“輸血式”幫扶轉向長期“造血式”助困,而“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是“造血式”助困的一次有效探索。

自2016年開始,江蘇省慈善總會就聯合相關單位共同實施殘疾人光伏扶貧項目,為5000戶殘疾特困家庭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23年,省民政廳、省慈善總會、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聯合實施“慈善光伏照萬家”鄉村助困項目。該項目計劃連續開展3年,采取不同的光伏設備捐贈方式,因地制宜開展幫扶工作。一方面,在無勞動能力、無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村低保家庭住房屋頂,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為他們提供可持續性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在符合安裝條件的村(社區)公用住房屋頂或其他可利用屋頂,建設小型光伏電站,收益由基層慈善工作站管理,用于幫扶符合項目救助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

對經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難的群眾,慈善如何精準發力?江蘇省民政廳持續強化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主動對接救助需求,廣泛鏈接慈善資源,打造了一批面向困難群眾的特色慈善活動和品牌項目,推動形成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協調配合、資源統籌、優勢互補、融合高效的新格局。

“我們聚焦困難群眾實際需求,聯合省慈善總會等單位實施了蘇慈助醫——低保對象補充醫療救助、省困難家庭兒童重特大疾病慈善救助、情暖江蘇——慈善急難補充救助等慈善項目,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蘇省民政廳廳長、省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謝曉軍介紹,2021年至2023年,全省慈善會系統共實施慈善項目7537個、救助支出84.31億元、惠及困難群眾2228.19萬人次。

發展社區慈善

共建共享幸福家園

初秋時節,風清日朗。走進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新農社區,田間地頭、道路兩旁隨處可見慈善元素。

為推動慈善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將更多更好的慈善資源融入社區,精準服務群眾,2023年7月,新農社區依托區慈善總會,設立社區慈善基金,以互幫互助、同社共濟、捐在社區、用在社區為原則開展慈善募捐。一年多來,社區慈善基金充分發揮紓困解難、助力社區治理的作用,讓不少群眾從中受益。

新農社區東周村的老魏一家正是其中的受益者。老魏的妻子患有精神殘疾需要照顧,女兒還在上學,一家人全靠老魏在家種地的收入和政府發放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得知老魏一家的情況后,社區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并為考上大學的女兒發放了助學金。平時,老魏還通過參加志愿服務獲得積分,在社區慈善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如今,老魏一家的收入增加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新農社區是農村社區,轄區資源相對缺乏。我們通過發動轄區企事業單位、居民等共同參與社區慈善捐贈,引入慈善資源,做大社區慈善資金池,開展助老、助學、助困等慈善項目,有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截至7月底,社區共募集善款約37萬元,為506名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購買“江寧幸福保”,為優秀學子發放助學金80人次,救助困難群眾200余人次。”新農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陶雪說。

“我們于2022年出臺《關于發展社區慈善基金的實施意見(試行)》,鼓勵、支持鎮(街道)、村(社區)聯合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以專項基金形式設立社區慈善基金,根據社區需求,發掘社區慈善資源,提供社區慈善服務,助力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同時,實施江蘇省民政標準化試點‘社區基金與社會工作服務’融合發展項目,構建覆蓋社區慈善基金管理全流程的標準體系,為發展社區慈善基金提供指導和依據。”南京市民政局慈善事業促進處負責人介紹,截至7月底,全市累計設立85家社區慈善基金,輻射11個區41個街道,開展社區慈善項目50余個,募集資金661萬余元。

基層社區最貼近群眾,是家門口的“慈善陣地”。近年來,江蘇省以社區慈善基金為主要抓手,持續壯大社區慈善力量,促進社區慈善事業發展。如,蘇州市探索形成以社區慈善基金為紐帶、協同聯動為方式、慈善項目為核心、專業服務為支撐、多元參與為保障的慈善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鎮江市打造家門口慈善服務品牌,構建“慈善+社工+志愿者+網格員”的協同幫扶救助機制,變困難群眾上門求助為主動下沉服務;常州市建立“常善家園”社區慈善工作站,設立社區互助慈善基金,推動形成市、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的慈善救助體系。

創新募捐方式

指尖公益漸成習慣

小陸是蘇州一名環保志愿者,經常到太湖邊參加垃圾撿拾活動。一天,太湖邊正在舉行的增殖放流活動吸引了他的注意。經了解后得知,這是志愿者在放流可以改善太湖水質的食藻魚,而這類放流活動已經開展了百余場。更讓他意外的是,所有的魚苗都由愛心人士通過騰訊公益平臺上的“放食藻魚凈太湖水”慈善項目捐贈。從那以后,小陸成了騰訊公益平臺的常客。今年初,他還開通了月捐功能,長期關注和支持“放食藻魚凈太湖水”慈善項目。小陸口中的“放食藻魚凈太湖水”慈善項目,是蘇州市慈善基金會聯合蘇州弘化社慈善基金會于2019年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的慈善項目,旨在保護和改善太湖生態環境。截至7月底,該項目募集善款2012.12萬元,參與人次超過569萬。

在互聯網的助力下,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成為潮流。蘇州市慈善基金會緊緊抓住數字化浪潮,在開展的慈善項目中,選擇合適的項目上網,讓全民公益的理念深入人心。圍繞特殊困難群體,積極開展特困殘疾人亮居工程、困境兒童大病保險、關愛孤獨癥兒童、慈善愛心助困等網絡慈善項目。面對災情,第一時間開展網絡募捐,快速馳援受災地區。如,“馳援河南緊急救助”項目線上籌集善款1000余萬元,“蘇城馳援四川地震”項目線上籌集善款100萬元,“馳援京冀緊急救助”和“馳援京冀家園重建”項目線上籌集善款534.9萬元,“甘肅地震應急救援”項目線上籌集善款545.26萬元。

隨著互聯網與公益慈善日益深度融合,參與慈善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場景化,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捐錢捐物,也可以捐步數、捐時間、捐消費等。蘇州市慈善基金會聯合騰訊公益,開展線上慈善捐步活動,通過鏈接用戶的每日行走步數,以1:1的比例轉換為慈善步數,所得慈善捐款全部用于助學圓夢項目,幫助困難學子圓大學夢。

“借助互聯網技術,募捐方式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躍升,慈善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江蘇省慈善總會會長李小敏說,省慈善總會從2019年首次參與網絡募捐以來,不斷擦亮“愛心濟困·善行江蘇”品牌,集中募捐的整體效果得到有效提升。2023年,省慈善總會聯合各地慈善會發動326家公益慈善組織,上線695個慈善項目,募集善款6.52億元,參與人次達931萬。

點點星火,匯聚成炬,詮釋著新時代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的人間大愛。謝曉軍表示:“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新修改的慈善法,推進《江蘇省慈善條例》的修訂出臺,建立完善政府領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大慈善’格局,不斷塑造江蘇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