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在地名工作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地名管理處

時間: 2024-09-30 10:19   來源:中國社會報

本報記者   翟   倩

臨近國慶,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開展這一表彰,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35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368名全國民族進步模范個人受到表彰,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地名管理處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該處處長王素青參加了表彰大會。

近年來,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地名管理處4名干部,憑著對黨的忠誠、對民政工作的熱愛、對地名工作的熱忱,不斷健全地名管理制度體系,持續提升地名服務水平,傳承弘揚優秀地名文化,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力量。

頂層設計

讓民族地區地名管理更加規范有序

翻開2022年國務院修訂出臺的《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作為地名管理的基本原則被列入《條例》第四條中。

王素青介紹,“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地區地名管理和少數民族語地名標準化是地名工作的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重要領域。我們在研究起草地名管理法規規章過程中,將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要立法原則,著重對有關規定進行了完善。”

《條例》中“地名命名應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標準地名應當符合少數民族語地名漢字譯寫等規范”等條款為民族地區地名管理指明了方向。今年,民政部制定出臺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少數民族語地名標準漢字譯名的使用、公布等要求。

“這些規定的制定,有利于在地名工作中堅持維護民族團結重要原則,有利于在地名領域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語地名標準化水平、增強民族地區地名管理服務效能。”王素青說。

提升服務

為民族地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少數民族語地名是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為了對新疆、西藏少數民族語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確定標準漢字名稱、少數民族語書寫、羅馬字母拼寫等信息,地名管理處組織工作組開展了地名標準化研究項目。2022年7月13日,工作組從早晨8點出發,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越天路、翻達坂,克服嚴重高原反應,挑戰身體極限,進行實地勘探,直至第二天凌晨2點才返回駐地,只為確保地名信息的準確性。最終,相關工作成果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區地名標準化水平,方便了社會各界使用,服務了國家發展大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國家地名信息庫中,至少有2388條名稱中含有“人民”二字的道路街巷。從華夏東極到西陲邊城,從碧波南海到北國雪域,一條條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的道路承載著百姓向往的幸福,更彰顯著地名在社會治理、群眾生活、交流交往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西北方向的徠寧城是清朝時期建立的一座城池,取意招徠、安寧,有招來各民族百姓在此安居樂業的意思。2023年8月8日,民政部發布公告,喀什機場更名為喀什徠寧國際機場。“將‘徠寧’這一老地名汲古潤今,以全新的形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彰顯著當地歷史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使人們在歷史與現代的交相輝映中感受喀什的獨特魅力,既有助于提升城市影響力,又能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王素青說。

近年來發布的新生地名,既有像喀什徠寧國際機場這樣能體現文化傳承、凸顯地域特征的,也有能彰顯時代精神、起到鮮明價值導向作用的。白楊市就是其中之一。

白楊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普遍種植于我國西北地區,因其筆直、高大,枝葉團結,常被賦予不屈不撓、毫不動搖的頑強精神,上世紀80年代軍旅歌曲《小白楊》就傳遍大江南北,深受人民群眾喜愛。2023年4月28日,白楊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掛牌。從一棵樹,到一首歌,再到一座城,邊陲新城白楊市的命名,體現著屯墾戍邊、扎根奉獻的精神,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凝聚奮進力量。

文化保護

展現延綿不絕的民族之魂

民族地區地名蘊含著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民政部積極推進地名文化保護傳承,深入挖掘地名承載的民族團結等精神內涵,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2019年以來,民政部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播三季《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以“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為主旨,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

以滇藏茶馬古道沿線的普洱、大理、麗江、香格里拉、拉薩等地名為題,通過解讀這一中國歷史上著名貿易通道的發展變遷,呈現地名銘刻的馬幫探索足跡和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印記;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名為題,通過表演國家級非遺恩施揚琴、民歌《龍船調》、傳統舞蹈“肉連響”,展現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美畫卷……通過《中國地名大會》節目,聚焦民族團結主題,帶領觀眾感受地名背后中華民族薪火相傳、延綿不絕的民族之魂。

“三季《中國地名大會》電視觀眾規模超11億,全網跨媒體觸達超30億人次,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劉連安說。

在《中國地名大會》影響下,各地在開展地名文化宣傳活動中,將展示當地民族風情作為重要內容。如,四川打造了《地名天府》系列節目,福建開展了《有福的地方是我家》地名文化展播活動,海南推出了《山海有名》地名文化紀錄片,一批民族地區優秀地名和優秀文化走向海內外。

中華民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壯麗篇章。“獲得此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既是榮譽也是動力。”王素青說,“維護民族團結自始至終是我們開展地名工作的重要原則,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指導民族地區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