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蔣文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并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堅定決心。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民政部門職能職責更聚焦、主責主業更突顯、使命任務更艱巨,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和新使命、新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局性和政策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牢牢把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向改革要動力、以創新增活力,不斷續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時代新篇。 著眼事業長遠發展,創新創制、健全體系 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緊緊圍繞民政領域改革制度需求,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區分輕重緩急、厘清建設層級,推動政策體系更加成熟定型。 貫通規劃引領。準確把握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的重要性和點多、線長、面廣的特殊性,科學編制民政領域規劃,在大局下謀劃、銜接中布局、落實上發力。要突出問題導向,聚焦老齡工作、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社會組織、公益慈善領域戰略謀劃不夠等問題,堅持跳出民政看民政,緊盯改革任務時間節點,有力貫通“十四五”規劃、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對民政重點工作作出指向性和制度性安排,明確目標任務和指標體系,配套出臺相關專項規劃,引領保障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要健全規劃體系,重點圍繞解決好發展目標、體系框架、資源配置、權責劃分等核心問題,全面構建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民政事業“十五五”規劃體系。 強化法治保障。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兩者相輔相成、相伴而生,民政領域的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深化、協同推進,不斷增強改革的穿透力。要突出重點難點,聚焦社會救助、殯葬管理、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等領域法規政策滯后問題,貫通法規政策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纂。要適應改革所需,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強化法治對全面深化改革中重大關系的有效調節,穩妥有序地把民政領域改革引向深入。 統籌政策體系。堅持著眼全局和大局、長遠和系統、主責和共治,準確把握政策制定過程中“進與穩”“破與立”的辯證關系,以“進”的態勢筑牢“穩”的底線、以“破”的力度提升“立”的質效,推動民政領域各項改革工作始終保持定力、更加具有魄力、不斷匯聚合力。要堅持系統集成,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推動出臺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文件,推動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等,確保民政領域改革整體推進、一體發力。 回應群眾所期所盼,突出重點、破除難點 堅持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推進重點改革任務落實落地,全面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系統推動老齡工作與養老服務并駕齊驅。站在政治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極端重要性,從制度創新、政策供給、基礎支撐、市場協同等各方面做實功、用實勁。 要聚焦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以“大老齡”格局貫通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完善老齡工作機制、助推銀發經濟發展,提升人口老齡化社會治理水平,全面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要聚焦助餐服務等群眾所期所盼,在養老服務體系和機制上下功夫,不斷從優化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醫養康養結合、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健全機構運營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系統施策,切實增進老年人福祉。 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立足民政職能、突出體系集成,準確把握民政領域各類困難群體之間和相關社會保障領域之間改革的關系,強化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把握特殊困難群體提標擴面節奏,不盲目提高標準、不隨意擴大范圍,確保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要靶向施策、系統推進,建立健全覆蓋全面、分層分類、資源統籌、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兒童福利和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優化兒童福利和精神衛生福利機構資源配置。 全力推動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行穩致遠。健全和完善監管和服務機制,推動社會組織和慈善事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之路,以黨的建設引領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進一步健全支持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措施,完善財稅、人才等支持政策,強化監督管理,健全法人治理,防范化解風險,確保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要加快推進慈善法配套制度建設,把弘揚慈善文化、培育慈善力量、強化規范管理作為改革創新的關鍵點和發力點,有力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改革重點領域,管服并重、提升效能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區劃地名、婚姻殯葬等領域的改革作為事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管為先、服務并重,以改革之力不斷深挖內在潛力、提升治理效能。 加強黨的領導,穩慎推進區劃地名領域改革。充分認識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是行政區劃內在屬性的必然要求,加強戰略研究和總體統籌,避免盲從性,杜絕無序化。要緊緊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和重大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穩妥審慎有序推動區劃設置優化調整,不斷增強行政區劃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要深刻把握地名鮮明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社會屬性,深挖地名文化內涵,厘清地名歷史文脈,不斷提升區劃地名公共服務、信息共享的水平,有力釋放區劃地名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的潛能。 突出正向引導,有力推進婚姻服務領域改革。堅持把婚姻家庭作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基點建得更好、筑得更牢,持續創新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等規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服務機制。堅持穩中求進、標本兼治,以高額彩禮治理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協同和統籌民政、司法、農業農村等部門政策和力量,做實農村基層黨建引領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用足用活創業就業、培訓教育、評先選優等激勵扶持政策,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和價值觀。與時俱進創新婚前指導、婚姻家庭關系調適和離婚輔導等全鏈條服務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覆蓋面和便捷度,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強烈需求和期盼訴求。 聚焦移風易俗,穩妥推進殯葬領域改革。堅持公益屬性、依法治理和系統觀念,從完善法規政策、健全體制機制、壓實監管責任等方面統籌發力,推進殯葬改革。要不斷加大殯葬服務供給,緊盯群眾殯、葬、祭等各環節服務需求,全方位加大公益性殯葬設施供給。要著力推進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和治理重心下移,因地制宜穩慎推進喪葬習俗改革,集合部門資源和城鄉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及紅白理事會等基層力量,加大集中整治、宣傳教育、正向引導,不斷推動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