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婷 胡素珍 劉向猛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各級民政部門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社會組織累計投入資金逾6.8億元,參與實施鄉村振興項目350余個,受益群眾160余萬人次。
突出“大謀劃”形成整體工作格局
一是強化黨建引領。將黨的建設作為推動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打造“沂心向黨 沂意為民”黨建品牌為載體,引導全市社會組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堅守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初心使命,在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統籌部署推動。將持續開展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作為全年的重要工作任務,加強動員部署和督促指導。今年4月,召開全市社會組織工作會議,對動員引導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統一安排部署,加大督促推動力度。制訂出臺《關于動員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發布《關于引導全市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的倡議書》,并在全市民政工作年中分析會上再強調、再推進。
三是打造培育基地。高標準打造市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完善孵化培育、能力提升、項目支持、成果展示、信息服務等功能,有針對性地為初創期和轉型期的社會組織提供支持服務,有效破解社會組織支持政策不完善、引導社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基地目前已招募入駐社會組織33家,引導開展活動100余次。
突出“大對接”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一是加強部門協同。注重發揮鄉村振興部門、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以及黨建工作機構等職能部門作用,強化工作協商,形成工作合力,推動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互通機制。協調相關部門加大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資金、稅收優惠、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為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二是推進上下聯動。協調山東省食品工業協會等8家省管社會組織及部分市管行業協會商會到沂水縣開展山東省社會組織“強服務、走基層、建新功”調研活動,對接企業50余家,達成招商引資意向項目2個、合作意向近50項。并以此為契機,組織動員市級行業協會商會深入特色產業縣(區),發揮功能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深化東西部協作。鼓勵支持有實力和能力的社會組織,在助力本地鄉村振興的同時,依托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對口支援青海和協作重慶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捐助、結對共建、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幫助提升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助力協作地區鄉村振興。
突出“大發展”引導社會組織服務大局
一是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全市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助力打造鄉村特色產業,推動“郯城銀杏”“蒼山蔬菜”“費縣蜜薯”“莒南花生”“蒙陰蜜桃”“臨沭地瓜”“孫祖小米”等特色品牌建設,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以電商平臺為引擎,開展助農直播300余場,農產品展銷20余次,銷售金額達9000余萬元,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15家行業協會商會帶領近百家會員企業參加中國臨沂地產食品博覽會、蘭陵菜博會、沂水縣食品博覽會、沂蒙優質農產品交易會等,累計推動17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12家旅游類行業協會積極參與打造“初心不改”“永遠跟黨走”“拉住老區人民的手”“群眾路線”“沂蒙風情”等5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協助27處“沂蒙鄉愁”旅游民宿建設,在沂水縣打造“行走中的家”民宿品牌,推動泉莊鎮等5個鄉鎮入選山東省精品文旅名鎮。莒南縣木梳行業協會打造市級非遺項目“高榆木梳”品牌,推動“非遺+電商”平臺建設,打造“山東手造”新名片,有效帶動3000余名村民就業,村集體年收入增加20余萬元。
二是強化技能培訓賦能添翼。把村民技能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本著“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發動機”和“中轉站”作用,積極有效鏈接社會資源,將人才、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投放到鄉村,開展“菜單式”靶向培訓,激發村民致富的內生動力,實現技能創業、技能致富、技能增收,帶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30余家社會組織發揮“信息排頭兵”“科技培訓員”作用,深入生產一線推廣先進技術,傳播先進理念,通過“理論+實操”的方式,開展各類技術培訓90余場次,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創新動能,解決漁業、果品、養殖等生產技術難題,促進產業增收700余萬元。50余家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重點在建筑、快遞、電工、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等行業,培訓農民工8萬余人,切實提高農民工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建設和農民致富增收。
三是實施慈善救助彰顯溫度。做實社會組織與慈善救助銜接工作,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聚焦鄉村建設、兒童關愛等方面廣泛開展“匯聚愛心,情暖沂蒙”“‘沂’心護童,關愛成長”等活動,帶動形成樂善好施、守望相助、向上向善的良好社會風尚,不斷擦亮臨沂有愛心、有溫度的“慈善之城”名片。全市慈善組織開展40余場大型慈善救助活動,實施40余個品牌項目,發放救助款物價值3.1億元。實施 “情暖夕陽”關愛項目、“善愛沂蒙 情系桑榆”公益助老項目;舉辦多場愛心捐贈活動,向孤困兒童捐贈款物880余萬元;舉辦慈善助學晚會,發放助學金7200萬元,救助2.5萬余名困難學生;70余家志愿服務組織開展服務活動1.1萬余場次,投入款物價值2080余萬元,受益群眾達102萬余人;開展關愛兒童活動28300余次,投入資金613萬余元,幫扶鄉村孤困兒童4000余人。
四是加強文化建設夯實根基。引導社會組織從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農民思想文化素養提升兩個著力點精準發力、靶向施策,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70余家社會組織持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助力鎮村文化站建設,組織、參與“寫春聯送祝福”“戲曲進校園”“拍攝全家福”“文化大集”“一村一年一場戲”惠民演出、閱讀推廣等活動220余場,將優質“文化大餐”送到村民身邊,豐富村民文化生活。60余家鎮街商會通過“商會+”模式推動村企融合發展,打造30余個本地特色品牌,舉辦文體活動1700余場,吸引游客上百萬人次。山東省友芳公益基金會發起實施“友芳愛心書屋”項目,在全市64個農村社區建立愛心書屋245所,捐贈圖書價值380余萬元。
五是創新社會治理服務大局。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民生需求的掃描儀,公共服務的遞送者,訴求表達的傳聲筒,公共沖突的調節器”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效能和質量。全市2.28萬余家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立足實際,廣泛開展健康義診、文體娛樂、消防安全、反詐宣傳、矛盾化解、走訪慰問等各類活動1.35萬余次,全方位多角度滿足村民需求,打通服務村民“最后一米”,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