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我是記者 我有故事

時間: 2024-11-08 09:31   來源:中國社會報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廣大民政戰線的新聞工作者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行,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鮮明主題,貼近火熱生活,講述暖心故事,記錄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第25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7位記者,聽他們講講牢記職責使命,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群眾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編者

成   長

本報記者柳旭(左一)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了解為老服務工作。

本報記者  柳   旭

2010年4月至今,我在報社已經工作了近15年。如果用幾個詞來概括這段經歷,那應該是壓力、勇氣、毅力和信心。

一是“壓力”。誰都不喜歡壓力,但沒有壓力,人就不可能成長。剛到報社時,我面臨的是不會寫稿的壓力。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為寫一篇消息,我給省民政廳辦公室打電話,在慌亂中記下一些數字,然后努力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后來,領導又給我安排了幾項采訪任務,我也硬著頭皮寫了幾篇稿件。但現在看來,當時的我更多是在材料里“打轉轉”,無論怎么潤色文字,材料還是材料,沒有人和事,成不了新聞報道。

二是“勇氣”。這包括承擔任務的勇氣、面對挫折的勇氣。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民政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意見》后,部門決定策劃一期相關選題,需要廣泛收集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在醞釀這篇報道的過程中,我先后到學校門口與家長交流、走訪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屬、了解青年人的想法,雖然采訪過程一波三折,但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我逐漸意識到:做深度選題對于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與經驗積累要求很高,只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并親身經歷、親眼看到真實的情況后,看問題的角度才能與眾不同。

三是“毅力”。這主要體現為不怕麻煩、不惜時間、不計成本。以報道2014年全國兩會為例,為了采訪不同領域的社會組織負責人,我分別制定了16份有針對性的采訪提綱,整理采訪錄音2萬多字。寫一篇合格的稿件,有人用獨特的視角,有人用前沿的思想,在這二者都不具備時,其實也可以用毅力,打別人懶得打的電話,去別人懶得去的地方。

四是“信心”。最近十年,我做過很多不同的選題,但始終不變的就是樹立“嚴”的標準。我認為,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都要經常與優秀同行對標,通過自我加壓、自我鍛造,在一次次正向回饋中確立新的工作標準,增強工作的信心。這種信心是百般焦慮后的豁然開朗,是充分準備后的有的放矢,還是千錘百煉后的胸有成竹。

記錄平凡  見證不凡

本報記者劉靜靜(左一)在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拍攝孩子們的一天。

本報記者   劉靜靜

記得我剛進入大學學習新聞專業的時候,有人問我,為什么想成為記者?我說,因為我想成為一名記錄者,用我的文字和鏡頭記錄一個故事、一個人、一種精神,甚至是一個時代。

今年是我成為民政新聞工作者的第三年,我如愿成為一名記錄者。從第一次走進殯儀館火化間感受火化工在工作時面臨的高溫炙烤,到第一次跨越千里跟拍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護送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再到第一次沉浸式拍攝記錄兒童福利院里護理人員的一天……我發現,我的采訪對象常常是遠離新聞熱點的人,他們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就,只有腳踏實地的耕耘和日復一日的堅守,但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安靜的力量,捕捉到了安靜的光亮。

“空心村”能有多安靜?山西省武鄉縣涌泉鄉大良村就是一個“空心村”,村里沒有企業、小學,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鮮有人跡的鄉間小道、在棗樹下一坐就是一天的老人、16歲聾啞女孩和陪伴她的一只小狗……我至今依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走進這個村子時感受到的那份寂靜。但與我同行的民政干部和社工打破了這份寂靜,他們走村入戶,親切地與服務對象交流,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家長里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基層民政人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那份信任,這得是多少次入戶走訪才能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啊!而面對我的提問,一位工作人員只說了一句:“我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做了日常小事。”

在一次次的采訪中,我記錄著平凡,也見證著不凡。我記錄了福利院的兒童在護理人員的照顧下快樂成長的故事,拍攝了流浪乞討人員與親人團聚的溫暖場景……在行走中見證,在記錄中收獲。未來,我將繼續扎根一線,用筆書寫人間百態,用鏡頭記錄社會萬象,講好一個個溫暖而有力的民政故事。

寫群眾生活小事  著為民愛民文章

在2023年全國養老服務工作表彰暨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議現場,本報記者張婷(右)和代表合影。

本報記者   張   婷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2016年,我來到報社養老周刊編輯部,成為一名記者,每天面對的是老年人和為老服務工作者。我常常在想:怎樣做好民政新聞工作?怎樣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在一次次采訪中,我找到了答案。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馬爾康市養護院院長格西王姆,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訪對象。格西王姆6歲成了孤兒,在政府關懷下長大,18歲選擇進入敬老院工作,一干就是15年。她說話聲音大,因為老人們聽力不太好;戴上手套,她和護理員一起拿著清潔球擦洗老人的便池;在河道里撿些石頭,她就可以跟老人們一起畫石頭畫……老人們看見格西王姆的時候總是笑呵呵的。格西王姆說,這些老人讓她感受到了父母的愛。

在養老服務一線采訪已有8年,我見過許多像格西王姆一樣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而努力奮斗的人,也看到了老人們身邊發生的許多可喜變化。

我看到困難老年人的家里進行適老化改造后,他們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心、舒心;我看到一家家助老餐廳里,老年人吃著營養美味的飯菜,暖胃又暖心;我看到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賽場上,年輕人接過為老服務的接力棒……在著力辦好老年人生活小事中,養老服務工作者做好了為民愛民的大文章。

在一次次采訪中,我的問題早已有了答案:記者的力量不但存在于一件件大事、要事、盛事的傳播中,還存在于對身邊發生的小事、普通人的關注中。我將更加努力,跟隨老齡和養老事業發展的步伐奔跑,去見證、記錄和傳播那些動人的故事。

傳承初心使命  追逐新聞榮光

本報記者張晶晶(左)在山東省昌樂縣喬官鎮下莊村康壽苑采訪。

本報記者   張晶晶

今年是我做記者的第11個年頭,面對日復一日的工作,我經常這樣問自己:還能聽到新聞理想的召喚嗎?還有抵達新聞現場的熱情嗎?采寫稿件是不是形成了老套路?特別是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場域,何以立足?

今年8月底,我到革命圣地陜西延安,參加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主辦的“傳承初心、增強‘四力’”培訓班,尋找答案。

在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搖籃——清涼山上,走進延安新聞紀念館,通過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珍貴文物等,我了解到延安時期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業績。

通過重溫《解放日報》改版歷史,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新聞工作者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黨性原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了解新聞前輩穆青“勿忘人民”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實踐是記者賴以生存的沃土,必須堅守人民情懷,踐行“四力”,深入群眾,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與呼聲,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

一路走下來,一路看下來,我想,到延安就是為了從老一輩新聞人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他們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更好地承擔起黨賦予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特別是從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現場歸來后,我經常想起清涼山上的一幕幕。它激勵著我,傳承新聞初心,用筆記錄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書寫一名民政新聞工作者的榮光。

去“遠方”,去見無數的人

本報記者周亮(右)深入陜西省周至縣馬召鎮辛口村,采訪進村入戶送包裹的快遞小哥。

本報記者   周   亮

區劃地名是我很感興趣的一項民政業務,因為這項業務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治理智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想圍繞這項業務寫出好的新聞報道,并不容易。一方面,區劃地名有些抽象,關系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區劃地名太過“基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而不覺,它的作用往往會被忽視。直到,我在基層、在一線,采訪了那些因區劃地名工作而受益的人。

在撤鎮設市的浙江龍港,我見到了41歲的徐瑞剛。他從老家河北來到龍港創業,投身當地火熱的基建項目,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蝶變。“設市后,老百姓享受到了更便利、高效的政務服務,更好的教育、醫療資源。未來,我希望自己能在龍港實現更好發展。”徐瑞剛充滿期待。

在皖鄂兩省交界處的安徽省宿松縣佐壩鄉梅園村,我見到了村民王茂玉。飲水難曾是全村人最發愁的問題,但在宿松、湖北黃梅兩地民政部門的推動下,界線毗鄰地區多部門簽訂了跨省自來水供水協議。從此,身在安徽的王茂玉喝上了來自湖北的自來水。“你瞧,這水多清澈。”王茂玉很是滿足。

在陜西省周至縣馬召鎮辛口村,我見到了快遞小哥陳璐飛。他告訴我,快遞進村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以前,村里的路沒有名字,導航不到,一般不送貨到戶。村民馬春寧接過陳璐飛遞過去的包裹,高興地說:“我還有幾個快遞,顯示這兩天就能送到,比上縣里物流點取方便多了。”

正是這一個個生動的人、一件件鮮活的事,讓區劃地名具象化了。正是去了“遠方”,去見了無數的人,我才很榮幸地記錄下了他們因民政工作而倍感溫暖、變得幸福的故事。而這,也正是民政新聞工作者的榮耀。

努力做好新時代的記錄者

本報記者李洋在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采訪。

本報記者   李   洋

2015年,我迎來職業生涯第一個記者節,在深感自豪的同時,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我深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需下足功夫、努力奮進。

我精心制訂學習計劃,虛心向同事請教寫作技巧,認真閱讀各種書籍,關注民政行業動態,提升捕捉新聞熱點的能力,篩選亮點進行采寫。

2018年的一次采訪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湖南省邵陽市是勞務輸出大市,留守兒童較多,當地民政部門積極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試點工作。我用一周的時間采訪了邵陽市的4個區縣、6個村。在采訪中,大祥區板橋鄉立新村的一名9歲男孩讓我格外關注。他每天晚上躲在雞窩里看母雞抱著小雞睡覺,說“感覺很溫暖”,他的話讓我很心疼。后來,志愿者經常陪他,和他談心,孩子逐漸變得開朗,而且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我以他的故事為主線,把民政部門做了什么、志愿者如何開展活動、孩子有了怎樣的變化展現出來。這次嘗試也讓我體會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才能寫出讓自己滿意、讀者愛讀的稿件。

近年來,報社加快了融媒轉型步伐,我積極參與到“民政熱詞·主播說”錄制、全國民政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報道等工作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自己得到進一步成長,并向成為一名好記者的目標邁進。

用一顆共情的心去講述、去傳遞

本報記者周佩瀅(右一)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采訪。

本報記者   周佩瀅

作為一名民政新聞工作者,和其他新聞從業者有何不同?

2024年國慶節前后,我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栗樹垴村采訪,看到了基層民政工作的溫度與精度。在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民政部門對身有殘疾的吾帕給予相應救助后,還專門為身高只有80厘米的她定制了一個特殊的四輪滑板和一套沒有桌腿、支架的家具,讓吾帕在專屬的“半米空間”里正常生活;在下姜村,身患鼻咽癌的姜聯海得到了及時救助,痊愈后的他,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找到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重燃生活希望;在栗樹垴村,結婚多年的村民穿上民族服飾,在精心裝飾過的政務大巴前排隊補辦結婚證,儀式感滿滿……這生動真實的一幕幕,無不體現著民政工作的溫暖。

此刻,我內心也有了答案——民政事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這種以人為本、設身處地的尊重和關懷,生動詮釋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作為一名民政戰線的新聞工作者,應該認真傾聽來自群眾的聲音、來自基層民政的聲音,用一顆共情的心去講述、去傳遞。我想,這才是講好民政故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