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傳承生命文化 培育現代風尚

時間: 2024-11-13 09:38   來源:中國社會報

編者按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充分依托現有殯葬設施資源,建設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臺。2018年,民政部等16部門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弘揚尊重生命、孝老敬親、厚養薄葬、慎終追遠、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崇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培育現代殯葬新理念新風尚。近年來,各地利用殯葬服務設施等場所,積極探索生命文化教育新實踐,涌現出一批生命文化教育“排頭兵”。本刊選取了幾個有地方特色的經驗,以期為殯葬行業同仁提供學習借鑒。

隨時隨地感觸生命教育之光

本報記者   儲慧靜

打開寧國市廉政網,點擊“寧國生命文化教育館”,看著全景復原展示實體場館、聽著細致的語音講解,記者在數字化展館里沉浸式體驗了一次生命教育之旅。跟隨指示箭頭點擊鼠標,隨即進入序廳,展廳正中生命主題墻“生命能量柱”中的“生命”二字由筆畫分層疊加組合而成,象征著生命是由不同階段組成。現實中,人們必須站在適合的高度和方位才能看清“生命”二字,也意味著個人生命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從服務特定群體到服務公眾

作為安徽省首家生命文化教育館,寧國生命文化教育館2021年12月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該館位于寧國市殯儀館,展廳面積360平方米,展館布展共投入資金150萬元,通過聲光電、平面展示等載體,分為探究生本意蘊、克服生命困頓、促進生命成熟、提升生命能量、實現生死觀照、鞏固生命根基6個單元。2023年3月,該館突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在實體館的基礎上又推出了數字化網上展館。

在寧國市殯儀館館長、寧國生命文化教育館負責人楊巍看來,生命文化教育館的建成,使殯葬服務機構實現了從服務特定群體到服務公眾的轉變。“讓受眾立足于生命的‘終點’(殯儀館)來看人生的‘中點’,悟‘死’而得‘生’,從關注個體的自然生命到思考充盈精神生命,最終升華為構建健康人生、豐富社會生命的過程。”憑借26年扎根殯葬一線的工作經歷,楊巍感悟到做好殯葬工作更需要生命文化教育的加持:一方面,殯儀館作為特定治喪場所,有責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優生、優逝”觀念,引導群眾正確對待生命和死亡,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殯葬職工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職業道德觀,將生命文化理念滲透到服務中,感悟職業價值、提升職業自豪感,提高群眾滿意度,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確立“生—終—傳”內容主線

考慮到面向社會大眾,該館編排了以生命必經過程——善生、善終、善傳為主線的敘事性內容,既有科學解釋、哲學探討,也有名人故事、文化傳統等,啟發公眾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深入思考。

“善生”分探究生本意蘊、克服生命困頓、促進生命成熟、提升生命能量4個板塊,從生命的起源說起,在克服挫折的過程中超越生命困頓,逐漸建立起充滿愛的生命關系,發揚孝親敬老等家庭美德,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讓身、心、靈各方面趨于美好,開啟更加光輝絢麗的人生。“善終”部分既有臨終關懷知識普及,又有對喪親者的科學心理輔導,還有遺體器官捐獻、殯葬改革相關政策的介紹,引導參觀者自我追問生命的意義,尋找和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善傳”是生命的傳承階段,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中汲取力量,在寧國歷史名人的故事中體悟如何拓展有限生命的寬度、提升生命的高度。

楊巍介紹,特別是在廉潔從政、防腐拒變教育方面,其縱向角度探討了生命個體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包括生存與生活、成長與發展、本性與價值等方面,可預防和抑制腐敗的發生;橫向角度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個方面,指出腐敗的極端危害,激發受眾主動扣好廉潔從政的“第一粒扣子”,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線。

在沉浸式體驗中收獲感悟

“生命文化教育館建立后,我們有不少職工都希望可以帶著孩子、家人前來參觀,這體現了對生命文化的向往。生命文化與慈孝文化、殯葬文化緊密相連,對生命文化的重視能讓我們在今后提供更暖心的服務,及時為逝者家屬排解悲傷情緒。”寧國市殯儀館職工、生命文化教育館解說員鳳醒,在一遍一遍地解說中對殯葬工作、生命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自生命文化教育館開館以來,除社會團體和行業單位預約外,還在清明節等傳統祭掃節點免費向公眾開放,年接待1000余人次,網上展館瀏覽量2000余次。參觀者紛紛表示——

“意料之外,改變了自己對殯儀館服務內容、服務對象的傳統刻板印象和認知。”

“沒想到在殯儀館里接受生命文化教育也能很溫暖。心理和生理上都減輕了對殯儀館的畏懼和抗拒。”

“參觀結束后,覺得人生應該要正確理性對待,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珍惜和敬畏的事。”

“這次活動是很好的正能量教育,讓我重新審視生活和工作,思考如何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日前,寧國生命文化教育館實體館被授牌“宣城市民政系統廉政教育基地”,成為當地民政系統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進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場所。楊巍透露,未來,該館還將加強與中小學校的合作,為推動生命文化教育浸潤中小學生心田作出應有的貢獻。

“愛·蓮說”:愛生命  悟人生

本報記者   儲慧靜   通訊員   邢應波

在山東省濟南市第二殯儀館,有一條特殊的“生命之路”,在400級臺階的祭祀登山步道上用12組雕塑呈現、勾勒出人生成長軌跡,以路喻人生。不少群眾慕名而來,在生命終點站感悟尊重生命、把握當下、傳承未來的意義。“生命之路”是濟南市第二殯儀館“愛·蓮說”生命教育品牌系列活動的生動實踐。

2016年,“愛·蓮說”正式成為濟南市第二殯儀館的生命教育品牌;2017年,“濟南市生命教育基地”掛牌,為“愛·蓮說”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19年,“生命之路”建成,將品牌的精神內涵具象化;如今,“愛·蓮說”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攜手行等多個服務項目的形式,進一步豐富教育內涵。

請進來:敬畏生命,感悟生死

今年6月,山東建筑大學師生走進殯儀館,近距離觀摩殯葬工作各業務環節工作流程,沿“生命之路”的臺階拾級而上體驗濃縮版人生歷程,感受殯葬工作者的工作狀態和職業價值,增強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對生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這是一次觸動心靈深處的旅程,它不僅讓我對生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生死、親情以及社會文明進步有了全新的感悟。我們要學會珍惜眼前人,活在當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除了生死,生活中就沒有什么天大的事。我們更應明晰目標和方向,努力奮斗,不浪費和辜負生命的每一秒。”“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度,而在于深度與質量。”學生們在參觀后有感而發,留下對生命的感悟。

近年來,濟南市第二殯儀館利用清明節等傳統祭掃節日,連續承辦7屆“生命教育開放月活動”,共接待參觀團隊130多個,近1萬人次。

走出去:講好故事,打動人心

為打破以解讀生命現象為主的傳統生命教育模式,濟南市第二殯儀館以“透過生命終點回看人生”的視角,組織“百人講師團”和志愿服務團隊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等講述生命故事。

濟南市第二殯儀館職工張文暢也是講師團的一員。他多次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到節地生態安葬形式和政策,再講到傳承良好家教家風等。他表示:“作為殯葬工作者、民政人,我們有義務講好生命故事。”

采取“上門送學”等方式,該殯儀館同全市20余所中小學建立了志愿服務聯系,定期組織講師團到校為師生授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先后授課近200場次,惠及師生近2萬人次。

通過組織社區大講堂、開展生命文化大討論、鏈接資源開展健康教育和便民服務等方式,講師團成員在社區引導居民樹立科學生死觀,推動善終文化及“優逝”服務的本土化傳播,讓居民特別是“一老一小”群體,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尊重和珍愛生命。近年來,成功開展“清明,看見生命的律動——用慎終追遠的視角仰視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關愛‘一老一小’生命健康”“孝心春風行動——莫讓等待成為永久的遺憾”等主題活動,獲得良好反響。

攜手行:尋求合作,凝聚力量

“生命像一葉扁舟,終有一日會蕩到渡口。到那時,你的船上滿載什么?還有什么無法割舍?今天,讓我們在生命驛站短暫逗留,練習與舊我過往和解,期待與新我攜手重生。”濟南市第二殯儀館同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等院校共同開設的“渡口”死亡體驗課,由殯儀館生命教育志愿服務隊骨干擔任講師,學生充當體驗者,在告別廳內模擬生命告別場景。

“我們甚至可以嘗試躺在棺材里,閉眼模擬生命最后一刻,仿佛世界都靜下來了,回想和反思自己種種過往,傾聽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等到睜開眼回到現實中時,期待一個不辜負生命、嶄新的開始。”參加完死亡體驗課的同學感慨地說。

近年來,濟南市第二殯儀館先后與多所高校和機構建立合作共建共育關系,成為全國十多家院校和機構的生命教育實踐基地,合作雙方定期組織理論研討和實踐活動。其中,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近7年來組織近千名師生來殯儀館開設生命講堂,走生命之路、觀個性化告別儀式、悟生死教育真諦。一方面,讓學生更為感性地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組成部分,深刻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從而規劃好自己的人生。

將殯儀館打造成生命文化博物館

門曉曄

提起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設,不少殯葬行業同仁都會想到四川省眉山市殯儀館。該館在探索生命文化教育的道路上起步早、發展快,積攢了豐富的文化建設經驗,形成了多類型文化研究成果。眉山市殯儀館生命文化教育場館2009年向公眾免費開放至今,先后吸引省內外200余個團體1.5萬余人次前來開展實踐活動。

做殯葬就要做文化

有人說:“人的一生最該去三個地方看看:去醫院看看嬰兒,體會生命的純潔;到監獄看看罪犯,體會自由的重要;到殯儀館看看逝者,體會名利的淡泊。”2009年,眉山市殯儀館就提出“做殯葬就要做文化”,成立殯葬文化研究室,實施“抓宣傳、建基地、創品牌”舉措,率先在全國殯儀館中開展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教化和生命傳承責任。

眉山市殯儀館之所以這樣做,是基于以下考慮:從服務對象來看,殯葬工作關系千萬家庭,龐大的社會群體都會與殯葬服務機構接觸,這些都是開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直接或間接對象;從肩負責任來看,殯葬服務機構不僅是火化及安放遺骸(骨灰)和祭奠的場所,還應當具備傳承、宣教功能,成為生命傳承、道德涵養、生死教育不可替代的前沿陣地,成為一所生命文化博物館、一處生命紀念公園、一個生命教育課堂;從行業發展來看,生命文化教育與殯葬行業有著天然聯系,在殯葬服務場所中通過精心規劃、設計、開展生命文化教育,改變世俗觀念中殯葬場所是灰暗的刻板印象,變成人們感悟生命、學習人生、升華生死觀念的莊嚴場所。

在殯儀館推廣生命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殯葬服務質量和公眾的滿意度,更為推進殯葬改革創造了良好氛圍,促進殯葬行業健康發展。

因地制宜積累提升

眉山市殯儀館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積累提升中不斷完善的。2009年至2019年,先后建成“廉潔清明警示長廊”“孝親敬老感受回廊”“殯葬改革宣傳陣地”“珍愛生命教育館”4大文化主題板塊。充分利用室內場館、心理咨詢室、長廊、綠化區等空間,以文化石、蓮花池、十二生肖雕塑為載體,采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以“場館+體驗+互動”模式展示文化內容。

廉潔清明警示長廊分為“序”(由死觀生)、“思”(自我思廉)、“廉”(以案勸廉)、“明”(明清廉義)、“志”(樹清廉志)5個部分,并利用“黑暗之路”模擬體驗區、廉潔宣誓區等互動板塊傳播廉潔文化;孝親敬老感受回廊里,通過孝文化格言、本地孝親敬老典故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孝文化,提醒人們“及時行孝”;殯葬改革宣傳陣地利用休息廳,大力宣傳殯葬改革政策,傳播殯葬文化知識,倡樹文明新風;珍愛生命教育館展示了生命起源、生命存在、生命歸宿、生命傳承等,通過時光沙漏、投影成像系統、模擬人臉衰老影像等互動體驗形式,感悟生命、反思人生。

搭建平臺共享成果

“活動很震撼,每個環節的設計都很用心,啟發著我們深刻反思。”“通過這次活動讓我體會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要用有限的時間去創造更多的價值。”2023年清明節,四川城市職業學院40余名師生走進眉山市殯儀館參加開放日活動,活動結束時大家紛紛表達了感悟。“我們的學生對于死亡的認知還不夠,來到殯儀館參加各種活動,有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生死觀、價值觀、人生觀。”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帶隊老師表示。

近年來,眉山市殯儀館通過館校合作等形式,資源互補,搭建生命文化教育共享平臺。2015年,該館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成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現為民政職業大學)的“生命文化研究與學生實習基地”;2021年,成為四川城市職業學院“生命教育實踐基地”。此外,今年清明節,該館開展“仁孝眉山 禮遇生命”生命文化進社區宣教實踐活動。

肖杜娟是該殯儀館的一名職工,也擔任生命文化解說員多年。當她看到自己的解說能讓前來參觀的公眾有觸動有思考,才越來越體會到這項工作的意義:“原來深入探索和挖掘生命文化、豐富殯葬服務理念也是殯葬服務工作的一部分。學習生命文化還可以在工作中增強共情能力,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溫情、暖心服務。”

此外,該館拍攝制作《生命贊歌》《情滿人生后花園》《人生最后一站》等宣傳短片;收集在館治喪的抗戰英雄故事形成“贈予人間·生命故事匯”,講好生命故事,傳揚美善,激奮后者;出版《珍愛生命教育》《孝親敬老教育》《廉潔清明教育》《殯葬改革宣傳》等眉山生命文化教育系列叢書,積極參與殯葬理論研究,多元化展示生命文化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