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 近日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提出,“挖掘養老服務消費潛力,更好滿足老年人服務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占總人口的21.1%。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不斷增強。發展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將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有效轉化為晚年的幸福感,既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老齡化社會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 老年人既是經驗豐富的生產者,又是不可忽視的消費者。未來10年,我國每年約有2000多萬人進入老年階段,老年消費市場巨大。隨著我國老年人的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新的老年群體消費觀念更新,消費意愿和能力更強,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特征,不僅包括傳統的“衣、食、住、行、用”等實物消費,也包括長期照護、健康管理、醫療保健、護理康復、家政服務、養老金融等服務消費,還包括文化、藝術、體育、休閑、娛樂等新型消費,以及科技賦能下的智慧產品和服務、居家和公共場所的適老化改造等,這不僅需要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更需要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養老服務消費存在供需不適配問題 盡管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但目前仍供給不足,進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供需錯配,阻礙了養老消費潛能的釋放。以養老服務消費為例,目前我國正在構建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但客觀上仍存在養老服務供給總體不足,與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在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精細化服務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養老服務個性化、專業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養老服務業還面臨著從業人員數量不足、素質參差不齊、流動性高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養老服務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實物消費上,當前老年用品市場依然存在研發投入不足、適老產品供應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缺乏客戶精準定位和專業性延伸等問題。 從多方面優化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優化和擴大養老服務供給,釋放養老服務消費潛力,對于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切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積極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在積極發展居家養老服務方面,要聚焦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擴大老年助餐服務,引導餐飲企業、物業服務企業、公益慈善組織等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拓展居家助老服務,鼓勵養老機構、家政企業、物業服務企業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提供助浴、助醫、助潔、助行、助急和探訪關愛等服務。同時,開展居家適老化改造,鼓勵家庭配備智能安全監護設備,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 第二,發展社區便民服務。聚焦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改造一批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等設施,引導老年日用產品實體店合理布局,鼓勵商場、超市等開設老年專區或便捷窗口,提供就近就便、優惠優質的社區養老服務。 第三,完善養老照護服務。引導地方對養老機構普通床位和護理型床位實行差異化補助。加大養老機構建設和改造力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能力,適當增設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專區。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毗鄰建設、資源共享。建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之間的服務轉介銜接機制。 第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充分利用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等,采用委托經營等方式開展養老服務。鼓勵盤活閑置農房,為周邊老年人提供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運營能持續的養老服務。 第五,加強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建設和產品用品研發應用,鼓勵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養老服務設施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支持存量養老服務設施改造,提升養老服務機構護理能力。面對老年人的新需求,要強化老年用品創新,實施推進家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重點開發應用適老化日用產品和老年休閑陪護產品。同時,發展智慧養老,搭建居家老人、社區及養老機構的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養老服務。面對一些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積極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推動助聽器、矯形器、拐杖、假肢等傳統功能升級,研發智能輪椅、移位機、康復護理床等生活照護產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