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圍著火塘坐一坐,火苗旺旺暖心窩,有緣千里來相會,請你喝杯香油茶……”1月23日,記者一走近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廣南村的侗族鼓樓,就聽到歡快的歌聲從鼓樓旁的村老年人活動中心傳來,身著侗族盛裝的老人們正圍著火塘載歌載舞,迎接新春。 廣南村是一個千年古村,村中的侗族鼓樓在古時是人們擊鼓警示、集合開會的地方。“現在這里是我們這些老年人休閑、聚會、娛樂的場所。”村里老人蒙先宗告訴記者。 轉過頭來,幾位老人正在乒乓球臺上揮毫潑墨:蒼勁有力的“福”字,“大有作為新歲月 無邊光景好河山”的春聯,配上“戶納千祥”的橫批,寓意美好,喜氣洋洋。“每年春節,我們都自己寫春聯,大家同喜同樂。”持筆老人說。 “油茶好了,起鍋!”隨著一聲呼喊,圍坐在火塘邊的老人們唱起歌、跳起舞。“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能隨編隨唱。”廣南村黨總支書記蒙永凡說。 配好米花、花生、蔥花,撒上鹽粒,再倒入剛熬好的油茶,茶香四溢。老人們邊品茶,邊準備吃午飯。 “這個活動中心不僅是村里老人聚會休閑的地方,更是助老食堂,我們中午都會在這里吃飯。”村里老人石英媛說。 “桂林山區多,農村老年食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桂林市民政局養老服務和慈善事業促進科負責人黃河說,“我們正在探索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需求的助餐模式。目前,我們已在龍勝縣設立了3個試點助老食堂,很受老年人歡迎。” 什么樣的助餐方式能夠破解山區老年人吃飯難題?記者跟隨老人們忙碌的身影找到了答案。在村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冰箱里,藤椒味的“叮叮餃”、黃燜雞米飯、芥菜瘦肉粥、香菇雞湯……各式速凍飯菜應有盡有。正在值班的石鳳球老人一一詢問大家口味后,開始熱飯:用微波爐上的攝像頭掃描食品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微波爐自動跳轉適合的加熱時間、加熱溫度,將食品放入其中按下啟動按鈕,幾分鐘后,香噴噴的飯菜就做好了。 “萊沾(侗語:好吃)!”老人喝一口油茶,吃一口熱氣騰騰的飯菜,開心地說。 廣東省深圳市一家企業的愛心食堂項目提供了微波爐和各類速凍飯菜。“我們采取生食速凍技術,配上自主研發的微波爐,既節約了村里運營助老食堂的成本,也保證了餐品的營養。”項目負責人管石勝說。 “這里的飯菜好吃,價錢也不貴。我們想吃什么自己選,也可以帶飯來用微波爐熱一下。”蒙先宗說。 “我們通過企業讓利一部分、村里鄉賢捐助一部分、政府引導資金支持一部分、老人自己再出一部分,實現了山區助老食堂的可持續運營。”蒙永凡說。 石鳳球吃完飯便帶著藤椒味的“叮叮餃”,去給村里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送飯。“村里成立了老年協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今天是我值班,負責熱飯送飯。”石鳳球笑著說。 吃完飯,老人們開始打糍粑。“嘿、嘿”的吆喝聲伴隨著“砰、砰”的捶打聲,糯米被打得黏黏的、糯糯的。“芝麻開花節節高!”石英媛拿著一笸籮熟芝麻,裹在打好的熱糍粑上,給大家分著吃。“萊沾!”記者也入鄉隨俗,稱贊起來。 此時的活動中心里,老人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村晚”排練節目。悠揚的樂曲、歡快的舞步,無不展現著老人們的精氣神。 “春節期間,我們這里會更熱鬧,不僅有好喝的油茶,還有舞草龍、鬧春牛。”蒙永凡說,“村里老人還‘承包’了大年初二的晚會,到時候我們一起看大戲、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