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湖北省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與受助人員互動。 供圖/李 竹 本報記者 翟 倩 自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救助管理站進一步提高街面巡查頻次、加強多方聯(lián)動協(xié)作、做優(yōu)站內服務,為受助人員提供暖心救助、貼心服務,讓流浪乞討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得到有效幫扶。 延伸服務觸角 護航春運 1月14日,2025年春運正式啟動。武漢作為全國鐵路樞紐之一,交通運輸繁忙,人口流動規(guī)模大。如何確保每一名乘客平安到家、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成為這座城市的頭等大事。 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同步開啟“春運”臨時遇困群眾救助保障行動,聯(lián)合客運部門在火車站、汽車站以及人流量較大的地鐵站設立“求助引導點”,在街面露宿人員易聚集地周邊的熱心商戶設立“臨時救助點”,并張貼救助指引標識、發(fā)放救助聯(lián)系卡等,方便臨時遇困群眾就近求助避寒。 1月18日,一對夫妻帶著8歲的兒子和6個月的女兒通過“求助引導點”的指引,自行來站求助。 經過了解,工作人員得知,這家人準備從湖南返回安徽老家過年,不小心坐過了站誤了換乘列車。此時返鄉(xiāng)高峰車票基本售罄,他們在武漢無親無故,只好向救助管理站求助。 “他們屬于臨時遇困人員,符合救助標準。”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盧繼鋒說。 在站期間,工作人員特意為嬰兒準備了紙尿褲、奶粉等必備物資,為夫妻倆和兒子提供了營養(yǎng)餐食、親子娛樂等多方面的照料服務。在“一票難求”的春運高峰,站里最終為他們搶購到了第三日的返鄉(xiāng)車票。 在站兩日,兩位可愛的小朋友已經成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團寵”。臨別之際,小男孩抱著工作人員的腿不撒手,夫妻倆則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謝。 仔細排查線索 助力團圓 春節(jié),是千里歸途的相思,是億萬家庭的期盼。春節(jié)前,武漢市救助管理站為一名離家21年的吉林籍男子成功尋親,讓他的蛇年春節(jié)增添了團圓“年味”。 2024年12月,武漢市救助管理站接到武昌火車站綜合治理辦公室的報警電話:“車站廣場有一名臨時遇困男子需要救助。”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趕往現場將男子帶回站內。在登記入站信息時,接待人員發(fā)現該男子口齒不清、思維混亂、交流困難,不論問什么只回答:“我的名字叫劉剛(化名),家住北京。” 駐站醫(yī)生檢查后,初步懷疑該男子患有精神疾病。救助管理站隨即將他安置于定點醫(yī)療機構救治。 與此同時,站內“讓愛回家”尋親工作室也啟動了尋親工作。工作人員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等平臺發(fā)布尋親公告,聯(lián)合公安機關進行人臉識別、DNA比對,卻都沒有結果。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醫(yī)院傳來好消息:在醫(yī)護工作者的精心醫(yī)治下,劉剛的精神狀況有了好轉,可以簡單溝通。 “得知這個消息,我們第一時間趕往醫(yī)院,但由于劉剛流浪時間太長了,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記憶十分模糊,只大概記得自己16歲走失離家,父親叫劉常青(化名),東北人。”服務管理科科長方林說,“雖然劉剛提供的信息有限,但我們得知了他大致的生活區(qū)域、親人姓名,就有希望通過‘祖籍分析法’將尋親范圍精準縮小。” 之后,工作人員聯(lián)系公安機關運用“祖籍分析法”查詢劉剛家鄉(xiāng)的大致方位,并發(fā)動當地的尋親志愿者協(xié)助排查疑似地點。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終于鎖定了劉剛的地址:吉林省白城市某鄉(xiāng)某村。 聯(lián)系到劉剛家人后,工作人員才得知,劉剛先天發(fā)育遲緩,已走失21年。 這么多年來,劉家人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劉剛。“剛兒,21年了,每到過年,家里都會備上你最喜歡的醬骨頭,今年更不例外,俺們等著你回來!”通過視頻相見的父子倆,熱淚盈眶。 在劉剛病情穩(wěn)定后,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將他送回吉林,讓他與家人團圓。 探索以“救”助“就” 賦能新生 “告訴你個好消息!我順利找到工作了,做保安,這下生計有著落了,你們不用擔心啦!”春節(jié)前,曹軍(化名)給市救助管理站打來電話,分享自己的喜訊。 曹軍是市救助管理站的“老熟人”。5年前,在建筑工地工作時,曹軍不慎從高處跌落,造成盆骨、腿部多處骨折,康復后無法再從事重體力勞動。5年來,由于身體不佳、學歷較低,曹軍找工作屢屢受挫,一直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求職的信心逐漸消磨殆盡,終日渾渾噩噩。2024年10月,他隨朋友流浪至武漢,在江漢路一帶靠撿廢品為生。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第一次見到曹軍時,他正在街邊長椅上小憩。“我們是救助管理站的,你怎么了?需要什么幫助嗎?”工作人員上前詢問他的情況,隨即邀請他進站接受救助。 剛開始曹軍還有些抵觸,聽完工作人員的耐心解釋后,他逐漸卸下防備,述說了自己的經歷,并表示已經習慣了無拘無束的生活,不愿意接受救助。 “我們發(fā)現,曹軍表達清晰、為人老實,只是暫時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流動救助科科長楊正軍說,“他還是完全有能力勝任基礎工作的。” 于是,在此后巡查至江漢路附近時,工作人員總會多關注曹軍的情況,在給予其物質幫扶的同時,鼓勵他調整心態(tài)、勇敢嘗試、積極求職。大家的關心與鼓勵,逐漸在曹軍心中種下了希望的種子,今年1月初,曹軍穿著救助管理站送來的新衣,帶著重新出發(fā)的勇氣,又踏上了求職之路。 當曹軍順利就業(yè)的喜訊傳回救助管理站時,大家都打心眼里為他感到高興。 “‘寒冬送溫暖’送的不僅是溫暖,還是希望——既是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希望,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盼。”盧繼鋒說,“春節(jié)剛剛過去,氣溫還未回升。我們站還會繼續(xù)做好街面巡查,及時響應求助線索,妥善安置受助人員,加強源頭治理,確保流浪乞討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都能得到有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