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見習(xí)記者 孫 璐 “在我們海晏縣,公益性崗位每月補貼1940元,水電費每月100多元,廉租房的房租每月是250元—300元……”在喬淵杰心中,困難群眾的每一筆生活賬他都算得清清楚楚,“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把困難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 下苦功夫,從新手變行家 2005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當了12年兵的喬淵杰退役轉(zhuǎn)業(yè),回到家鄉(xiāng)海北藏族自治州,在海晏縣民政局擔(dān)任低收入居民家庭經(jīng)濟狀況核對中心主任。 喬淵杰常常將自己的工作比作“老中醫(yī)”看病:“越老看得越準,越能對癥下藥。”如今,隨著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他在“拉家常”的過程中就能精準摸清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然而在剛?cè)肼殨r,對民政業(yè)務(wù)認識尚淺的喬淵杰卻時常感到束手無策。 “當時,我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不清楚社會救助相關(guān)的政策細節(jié)。”喬淵杰回憶,憑借退伍軍人的一股拼勁兒,他開始“啃”書本,一條一條學(xué)習(xí)政策。“沒有什么特別的技巧,就是從死記硬背開始,加上平時多看、多學(xué)、多做,直到把所有的社會救助相關(guān)政策逐條、逐句、逐字吃透。” 為了吃透民政政策,他每天早來1小時、晚走1小時,下班后還會把政策文件帶回宿舍繼續(xù)研讀,周末也拎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塞滿了正在學(xué)習(xí)的文件,一有機會就拿出來翻一翻。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的時間,喬淵杰逐漸成長為社會救助工作的“行家里手”。 把困難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熟悉喬淵杰的人都知道,他很少待在自己的辦公室。“除了寫材料,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民政局的社會救助大廳。”喬淵杰說,“只要困難群眾申請救助,我就要第一時間了解他們的困難,確保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及時、妥善地解決。” 把困難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意味著要時時刻刻設(shè)身處地為群眾著想。 2024年2月9日,農(nóng)歷大年三十,正在西寧過年的喬淵杰突然接到單位電話,一名特困老人腿部血管瘤癥狀嚴重,因為當?shù)蒯t(yī)療條件不足,急需送到大醫(yī)院治療。了解情況后,喬淵杰第一時間驅(qū)車90多公里趕回海晏縣。 把老人送到醫(yī)院后,醫(yī)院提供了兩種治療方案:一種是為老人進行截肢手術(shù);另一種不用截肢,但手術(shù)費要40多萬元,這遠遠超出當?shù)孛裾块T的救助上限。“截肢對老人以后的生活會有很嚴重的影響。”喬淵杰下定決心為老人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案。“錢的事不要擔(dān)心,我們來想辦法。”喬淵杰一邊安慰老人,一邊立即將情況上報,并召開縣級困難群眾“一事一議”緊急視頻會議,籌集救助經(jīng)費。 最終,老人的腿保住了。得知這個好消息后,喬淵杰打心底里覺得“這個年過得值”。 工作的滿足感源自群眾的幸福感 遼闊無垠的天幕下,群山巍峨,連綿不絕,廣袤草原無遮無攔地鋪展開來,彰顯著高原的雄渾與壯美。對于喬淵杰和他的同事們來說,這壯麗美景背后卻是無盡的挑戰(zhàn)與艱辛。 海晏縣地處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民群眾居住分散,即便最近的兩戶鄰居,相距也在20公里以上,居住偏遠的困難戶距離縣城甚至有百公里之遙。上門走訪時,喬淵杰每天最多只能走訪三四戶家庭。 “中午回去吃飯?zhí)速M時間,我們都是直接在路上解決。”為了更迅速地掌握困難家庭的實際狀況,并及時伸出援手,喬淵杰和同事們常常以簡單的大餅、榨菜和火腿腸作為午餐,把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于探訪困難群眾。 高寒氣候是高原對他們的嚴苛考驗,也正因如此,他們跋山涉水救急難以及送溫暖的情誼愈發(fā)顯得熾熱而珍貴。 這份辛苦換來的是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遇到重大疾病或突發(fā)急難問題時,只要撥通海晏縣救助服務(wù)熱線,民政局就能在24小時完成從入戶審核到最終審批的全部流程,確保救助資金及時到位。每當接到熱線電話,喬淵杰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群眾家中開展工作。 二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原,喬淵杰始終樂此不疲、熱情不減。“作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覺得我是幸運的。”他說,“看見困難群眾的笑臉,聽見他們一聲聲真摯的感謝,我就很有滿足感。”懷著一顆愛民之心,喬淵杰用熱血和汗水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書寫在高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