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低保對象、義剪志愿者聶建安(右)為高齡老人上門理發。黎晨琳 攝 本報記者 張晶晶 見習記者 楊淘夷 運用數字技術精準定位困難群眾、將非本地戶籍人員納入低保、培育志愿服務隊凝聚互助力量……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民政局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改革,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數字賦能,精準救助暖人心 “多虧了政府雪中送炭,幫我們渡過難關!”日前,在尤溪縣城關鎮沈塔社區,困難群眾朱某向來訪的民政干部展示3月份低保金到賬的短信。 4個月前,尤溪縣民政局在排查困難群眾預警名單時,發現了朱某一家的情況。早年喪偶的朱某,肢體四級殘疾,獨自撫養因抑郁休學的女兒和智力二級殘疾、需要長期康復治療的兒子。每月數千元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出于對女兒隱私的保護,朱某一直拒絕申請低保。 尤溪縣民政局和城關鎮政府工作人員多次上門,為朱某耐心講解低保政策對子女求學就業并無影響,并聯系專業社工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讓朱某放下顧慮。今年1月,朱某提交了低保申請。 三明市各級民政部門依托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借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困難群眾,通過市級“數據比對+線索倒查”、縣級“動態監測+救助響應”、村級“入戶排查+及時受理”的主動發現網絡,切實做到對困難群眾早發現、早救助。 打破壁壘,關愛幫扶外來戶 近日,在沙縣區青州鎮沙溪河畔,漁民鄭某在他的漁船上見到前來回訪的民政工作人員。 56歲的鄭某是閩侯人,自幼跟隨父母來到沙縣區青州鎮,以打魚為生。父母先后去世,鄭某至今未婚,手部三級殘疾,吃住都在漁船上。 這些年,隨著鄭某收入減少,其生活陷入困境。鄭某本想回閩侯老家,可無房無地、舉目無親,不知如何申請低保。 長期以來,受政策限制,沙縣區難以將這些生活困難的外來常住居民納入低保。2023年,區民政局積極響應社會救助改革創新部署,秉持“先行先試、容錯糾錯”的原則,在全區開展大規模排查。在青州鎮沙溪河水域,像鄭某這樣非本地戶籍的漁民有3戶4人、其他外來人口中的困難群眾有2戶4人。 為了讓這些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沙縣區民政局迅速行動,開展入戶調查、家庭經濟狀況核查等工作。區民政局擬訂列保和救助方案,并提請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非戶籍人口困難救助職能部門聯席會議,專題研究審批非戶籍人員列保問題和救助方案。 隨后,這8名外來人員被納入低保,同時得到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鄭某緊緊拉著工作人員的手,激動地說:“現在的政策真好,我每月可以領到840元低保金,還住上了政府幫我安排的房子。” 助人自助,志愿服務煥生機 在永安市貢川鎮,60歲以上人口占比較大。民政服務對象建檔資料顯示,超過78%的對象有理發需求。 貢川鎮秉持“助人自助”理念,挖掘掌握理發技能的低保對象,并由專業理發師對他們進行培訓,吸納其加入“鄰距離 有力量”志愿服務項目的義剪志愿隊伍。 2023年以來,“鄰距離 有力量”志愿服務項目逐步發展壯大,目前已有6名穩定的低保對象志愿者。他們以結對幫扶的形式,為行動不便的服務對象提供上門義剪服務,現已累計為9個村335人次困難群眾解決了理發難問題,其中6名重殘老人與志愿者建立起長期幫扶關系。志愿者還為普通群眾提供理發服務,憑手藝每人每月增加近400元的收入。 永安市民政局總結貢川鎮的成功經驗,完善義剪服務章程和機制,將這一模式推廣至西洋鎮、槐南鎮等多個鄉鎮(街道),形成“1+N”服務模式,即1支常態化低保對象義剪志愿隊聯合便民維修、代買、診療、助餐等多支志愿服務隊,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相應服務。 截至目前,6個鄉鎮(街道)建立起7支36人的低保對象志愿服務隊,服務特困、低保、高齡老人等791人次,贏得服務對象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