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等行政區劃名稱在構建文化符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符號化策略成為打開地域文化傳播新格局的一把密鑰。圖為黑龍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主題冰雕。 供圖/視覺中國 劉連安 我國行政區劃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深化對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研究、發揮行政區劃的文明標識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行政區劃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將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世界共享的精神標識提煉、展示出來,是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大命題。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這是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行政區劃是國家政權建設和地理空間的結合,是明確地方各級政府職責范圍、配置行政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依據。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使我們擁有了一份絕無僅有、極其厚重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遺產。 我國很多政區幾千年來保持高度穩定,反映出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是群眾愿望、文化積淀、時代淬煉、地理環境和國家意志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晶,具備了很強的標志性意義,起到了“文明標識”作用。例如,山東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孔子的出生地。這里的孔廟、孔府、孔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里舉辦的祭孔大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這些都使曲阜以儒家文化圣地的形象享譽世界,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浙江衢州是“四省通衢、五路總頭”,衢州這一行政區劃名稱不僅具有地理意義,還獨具文化意義,更有新時代城市發展的現實意義,是重要的地域文化符號。 由于我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在維護國泰民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成為其他國家研究、借鑒的對象,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朝鮮、韓國的道、郡,日本的都、道、府、縣,越南的省、縣、郡等政區通名都源自我國。古代朝鮮半島的新羅王朝仿《禹貢》將全國劃分為九州。日本學習唐朝都城長安,建設其首都平安城,并按照我國古代首都通名的使用習慣,將其都城稱為“京”或“都”,如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東京都。因此,中國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不僅是我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產。 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過程中,行政區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方面,行政區劃所對應的地域是創造、展現文明成果的舞臺,任何文明都要依托某一地域孕育、發展,當地的氣候、地形等又會對地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行政區劃名稱本身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很多在其他領域早已消失的古代語言習慣、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隨著行政區劃名稱流傳下來,使之成為寶貴的文化化石。這些名稱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要高度重視行政區劃的文化符號作用,以禮敬傳統、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去偽存真、勇于創新的方法加強研究,讓行政區劃在構建文明標識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在數字化背景下,我國行政區劃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不斷展現新魅力,文明標識作用日益凸顯。行政區劃名稱有助于快速建立人們對地域特點的直觀印象。近年來,各地積極打造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符號?!白筒尽薄疤焖槔睜C”“哈爾濱冰雪節”等競相登場,迅速提升了文化影響力和經濟競爭力。我們對上述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后就會發現,其共性是強調了行政區劃名稱。可以認為,淄博、天水、哈爾濱等行政區劃名稱在構建上述文化符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符號化策略成為打開地域文化傳播新格局的一把密鑰。其中,哈爾濱的成功堪稱經典案例。“哈爾濱”一詞的全球搜索熱度持續上漲,相關新聞被中外媒體爭相報道,旅游訂單量顯著增長。一聲“爾濱”,可親可愛,成為這座城市最好的廣告,也使“哈爾濱”這個名字的地域文化符號作用更加凸顯。 深化歷史文化研究,促進中華文明史行政區劃標識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要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我們要深化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行政區劃背后蘊藏的深邃思想體系、獨特制度創造、深厚文化內涵,以及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的巨大影響,為構建中國特色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話語體系打牢根基。要通過確定行政區劃標志物、保護歷史遺存等方式,將深藏在歷史長河、文化典籍里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與公眾的距離越拉越近,提升人民群眾對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科學認識和傳承弘揚的自覺性。 從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中提煉中華文明標識的過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溯與總結,更是對當代社會文化需求的精準回應。作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區劃,既要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又要具備鮮明的時代價值,應該是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價值信念、道德情操等的符號化表達,能起到在全人類文明圖譜中精確定位中華文明的“關鍵詞”和“識別碼”的作用。 在構建中國特色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話語體系、發揮行政區劃文明標識作用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握“五個特性”。 第一,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從歷史連續性出發來提煉展示我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有利于認識和理解一脈相承的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和未來中國。歷史連續性在行政區劃方面的表現十分突出,其中作為基層政區的“縣”歷經3000多年,如今依然沿用。有些縣的名稱、縣城位置、轄區等都很穩定。如安徽省的歙縣、黟縣為秦代所置,湖南省的臨武縣、沅陵縣、攸縣等為西漢所置。應深入挖掘這些古老政區持續發展的哲學邏輯、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這對展現中華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還有一些行政區劃名稱長期沿用,從未改變。例如,湖北省的“荊州”一名據說在大禹時代已經出現,是禹分九州之一,因其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據《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推算,“荊州”一名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出現。 第二,把握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我國的行政區劃是在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發展需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既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也是國家治理持續創新的成果。春秋后期,縣、郡等政區處于初創階段,其轄區大小、設置程序、官吏任免與職責等并無成規。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過程中,曾圍繞行政區劃設置方向問題展開大辯論,最終采納廷尉李斯的建議,全面推行郡縣制。在劃定郡縣范圍時,打破舊有的部族疆界,盡可能與自然地理單元相吻合,并注意各政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平衡性,使每個行政區劃單元都有生存、發展的人口、地理、經濟基礎。這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后歷代都在前世基礎上根據發展需要對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我國的行政區劃發展史體現了突出的創新性,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治國智慧。 第三,把握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多元一體”的文化和“大一統”特征的政治,是中華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泉。在研究、宣傳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時,應著力講好中國“家國同構”“天下一家”“多元一體”的故事。根據《漢書》記載,黃帝劃野分州,建制萬國。在《史記》中,把遠古中國描繪成東、南、西、北4個區域,而帝堯居于正中。這些都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認為國家是統一的整體。很多行政區劃名稱也反映出這一點。例如,山西省的“大同”一名寓意為“天下大同”,“長治”一名表達了盼望國家長期安定、鞏固,實現“長治久安”之意。 第四,把握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內部多支文化和諧共存、多個社會發展子模式相互借鑒,外部則始終堅持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傳統?;跉v史自信、文化自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需要展現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故事,以共情的方式抒發中華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主張。例如,北京市的懷柔一名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懷,來也;柔,安也”,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表達的是古人對交融發展、和平安寧的渴望。 第五,把握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亙古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文明的和平觀滲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融入“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之中。自古以來,設置行政區劃的目的都是追求國家和平發展。這在很多行政區劃名稱中都有體現。例如河北省的保定一名取自《詩經·小雅》“天保定爾,亦孔之固”,有“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安徽省的寧國一名取自《周易》“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以及《尚書》“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寄托著普天之下皆安寧的美好愿望。 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宣傳要適應社交化、移動化、視頻化的傳播格局,注重采用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讓深奧的文化概念以故事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使其真正“活”起來、“潮”起來。話語體系則要順應時代變革,創新表達路徑,特別要重視增強跨文化的認知共鳴。在內容上可以借助社交媒體的民間敘事和公眾闡釋,在“日用而不覺”的生活實踐中,挖掘和提煉能夠“說得清、道得明”“百姓愛聽愛看愛轉發”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 (作者系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