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見習記者 楊淘夷 今年以來,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民政局探索建立“愛心金川·暖心守護”多元救助幫扶體系,以標準化、精準化救助服務織密民生保障網。 為獨居老人“定制”服務 今年80歲的張某家住濱河路街道龍集里社區。最近,他的生活有了新變化。 張某老伴過世,兒子在外地工作,獨自居住。其因患白內障導致視力不佳,聽力也逐漸下降。 社區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了張某的困境,及時對其進行評估分析,積極為張某對接幫扶資源。社區“紅石榴”愛心互助志愿服務隊定期上門,為張某提供理發、打掃衛生等服務。社區還聯合衛生服務站,定期為張某檢查身體。“感謝你們,讓我的生活熱鬧起來了。”張某對上門人員這樣說。 接力幫扶殘障特困人員 家住廣州路街道寶晶里社區的劉某,是一名精神二級殘疾的特困供養人員,長期在金昌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2024年12月,醫院精神科整體搬遷至50公里外的河西堡市精神衛生福利中心。 今年3月,劉某辦理入院手續時遇到困難。由于需家屬到場,而劉某的父親年事已高,無法獨自前往。社區得知情況后,啟動“需求派單—接單服務”程序,安排專人全程陪同劉某的父親前往河西堡市精神衛生福利中心,協助他為劉某辦理了入院手續。看到久未見面的兒子,劉某的父親很激動:“多虧社區幫忙,不然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考慮到劉某的生活需求,社區工作人員還為他購買了生活用品,并叮囑劉某父子,有困難及時給社區打電話,社區會盡力幫他們解決。 護航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成長 家住寶晶里社區的小果,今年小學三年級在讀,其姐姐小雅是一名初中生。因父親去世,母親精神二級殘疾,小果和姐姐被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范圍。 長期缺乏照料的小果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街道依托“愛心金川·暖心守護”多元救助幫扶體系,為他鏈接社區志愿者。志愿者引導小果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定期上門陪小果聊天,輔導他學習,還帶著小果參加“愛護環境 我有‘畫’說”親子繪畫、“探索科技奧秘 點亮青春夢想”等社區活動,為其鏈接“樂學微課堂”書法班資源。 如今,小果的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善,性格也愈發開朗,愿意與他人交流了。 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保障 “許師傅,我們給您送大米來了!”日前,廣州路街道天源里社區工作人員為許某一家送來生活物資。 今年36歲的許某是一名外來務工人員,腦出血引發癲癇導致其喪失勞動能力。與妻子離異后,許某與父母、女兒租住在天源里社區。一家人靠許某父母打工維持生活。 社區網格員在走訪中發現許某一家的情況后,立即展開幫扶。金川區將許某一家納入低保邊緣戶保障范圍,建立跟蹤幫扶機制,發動志愿者為許某一家提供關愛服務。“從治病救命到安身立命,社區都替我們想到了。”許某感慨地說。 近年來,金川區民政局探索建立“愛心金川·暖心守護”多元救助幫扶體系,以街道政務大廳為圓心,社區便民服務大廳、黨群物業服務站、網格物業工作室為半徑,社區工作者、網格員、物業、樓棟長(樓口長)、志愿者、熱心居民等服務隊伍為觸角,推動社會救助從單一救助模式向多元匹配幫扶資源的綜合救助模式轉變,讓群眾的困難和需求在“家門口”就能得到解決。 金川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金川區將在統籌救助資源、拓展服務供給、精準對接需求、提升服務質量上持續加力,不斷織密民生兜底保障網,為群眾幸福加碼。